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导语更有吸引力

【作者】 李玉莹

【机构】 新疆昭苏县团结小学

【摘要】导语是教师在教学之始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一定的方法所设计的教学语言。导语设计得好,就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做好精神准备,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教师预期的教学情境中。导语的设计不一而足,不应拘泥于格式,而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不可牵强,更不可故弄玄虚,要本着开发学生兴趣,揭示文章主旨,扩大知识面的教学目的而设计。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导语;有吸引力
【正文】

      导语是教师在教学之始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一定的方法所设计的教学语言。导语设计得好,就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做好精神准备,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教师预期的教学情境中。那么,小学语文课该如何设计导语呢?语文课的导语,如果导得好,既激发学生兴趣,渲染气氛,自然导入课文学习,又能发挥语文教师的“言语”特长,让学生一开始就感受到语言美的魅力。

  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但如果千篇一律,也会让人厌腻,正如祥林嫂讲述“我的阿毛”的故事,开始人们还觉得新鲜,但听多以后也就不感兴趣了。有经验的语文教师,会灵活多变地设计导语,使学生时时产生新鲜感,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结合他人的经验,总结了八种导入新课的方法。

  一、情感美

  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开始。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语文课开场,如果用富有情感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有一位老师在教学《卡罗纳》这篇课文时,这位老师深情的用了这样的一番导语: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说妈妈对你的关爱?师:是呀,妈妈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爱。曾有一位男孩儿在他妈妈生日那天为向他母亲表达深深的感激之情,给他母亲写了一封长达8页纸的信,在信的四周还画上了漂亮的花朵。(稍停顿)可是半年后,无限疼爱他的母亲因病去世了,这个才四年级的男孩遭到了巨大的打击,他整天沉浸在悲痛之中。这个可怜的孩子名字就叫“卡罗纳”。这样的导语,美在真诚,美在亲切,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出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浓厚兴趣。

  二、语言美

  作为语文教师应是运用语言的典范,语文教师上课时的导语应做到简洁、明快、新鲜、活泼,以利于学生尽快入情入境。有位老师教学六年级上册《山雨》时的导语: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心观察,它准会让你一饱眼福。我们的大自然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变幻莫测,多彩多姿,大地经过春雨的滋润,夏天雷雨的洗刷有时,让我们沐浴着灿烂的阳光,有时也让我们欣赏皑皑的白雪,…瞧,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礼物:山雨。同学们,你们想欣赏吗?那么你能列举一些词句来形容雨的情景吗?(放手让学生说)(春雨绵绵、 春雨如丝、 春雨如油、 细雨绵绵、 淅淅沥沥 、大雨倾盆、 狂风暴雨、 骤雨大作、 雨急似箭、 疾风暴雨、大雨滂沱……)今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感受山雨给我们带来的美丽的色彩和美妙的声音吧! 

  这段导语,语言形象生动,开头连用两个问句,启动思维,接着描绘出大海多姿多彩的形象,有对主观感情的浓烈抒发,有粗笔勾勒,有传神的细描;从修辞角度看,有比喻,有拟人;词汇丰富,句式长短结合。如此优美的语言,配上于老师那抑扬顿挫、充满激情的语调,学生听起来,定如坐春风。

  三、意境美

  用精彩的导语展现意境,可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教学活动之中。如一位老师讲朱自清的《春》时,是这样开始的:“我们一提到春,你们想一想看,会不会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接着于老师引导学生背诵了已学过的杜甫和王安石描绘春色的著名绝句,用诗歌意境中的大好春光感染学生。然后,于老师指出:“同学们背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往往是选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朱自清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蜂、蝶,有风有雨,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他所写的这些你们平时注意到没有呢?我们来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这样一开讲,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就集中到《春》这篇课文上来了,自然地沉浸在《春》的意境之中,学习新课的积极性必然大大高涨。

  四、结构美

  好的导语犹如短小精悍的演讲,除了饱含情感、创设意境、注重语言修辞外,还必须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讲究结构美。如有位老师在教老舍的《北京的春节》一文时,其导语是这样的: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这则导语,不必说文学韵味之浓、情境之高,也不必说语言精炼毫无闲言杂语,单是其层次分明,就给人以信息明确、条理清晰之感。语言严密,使人印象深刻。

  五、节奏美

  语言的节奏,犹如音乐的旋律,音乐美在节奏,无节奏不成旋律。语文课的导语更应注意节奏,即讲究音调和谐,抑扬顿挫,忌刻板僵化。如《藤野先生》一文中的藤野先生,上课时,“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这个导语,其节奏、韵律,令鲁迅先生经久不忘,它使得与藤野先生分别了二十年后的鲁迅先生一看到藤野先生的照片,就觉得藤野先生“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这样富有节奏美的“开场白”,不仅能传情达意,给人以美的熏陶,而且能很好诱导鼓励学生顺利进入知识的殿堂。

  六、含蓄美

  语文课的导语,也讲究含蓄美,因为适当的含蓄,可有效制控学生注意力。如:“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这是韩麦尔先生上《最后一课》时的开头。其语言蕴含悲叹和愤懑,尤其是“最后”一词,令学生为之一震,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七、理趣美

  诙谐明快的导语,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有位老师上《在烈日和暴雨下》时的导语:“祥子怎么这么傻,这么笨呢?烈日,他不知躲;暴雨,他不知避。老舍为什么写这么一个大笨人呢?”学生一听老师的话,很是惊讶,自然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课文的学习上来了,这是理趣美产生的艺术效果。

  八、引用美

  一位老师在利用乡土教材进行“热爱家乡”教育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个引用式导语:

  同学们,你们读过一位身在香港但出生在浙江温州的作家王大兆写的《大香港“望乡”》这篇散文吗?老师读文章中的两段给你们听听,你们有兴趣吗?作者写道:“童年,故乡的春夏秋冬,是这样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里,它闪耀着母性的光辉,迷惑着我整个的灵魂。啊,亲爱的故乡,您美好的山河土地,淳朴的民风,勤劳善良而亲切的人们,和这里无奇不有的一切,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照,‘我如何不想她’?”……一个远离故乡的作家二十年前就任香港报刊编辑,如此思念自己的故乡,我们生长在这秀丽山区、富饶的竹乡,你对她有多少了解呢?……

  这样的导语,引用贴切、亲切、自然,既体现了知识性,又将学生导入了课堂气氛之中,这种引用之美,在于表达富有情趣,可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总之,导语的设计不一而足,不应拘泥于格式,而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不可牵强,更不可故弄玄虚,要本着开发学生兴趣,揭示文章主旨,扩大知识面的教学目的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