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生古诗文教学方法新探

【作者】 黄新华

【机构】 新疆石河子总场北泉镇一小

【摘要】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语言清新、通俗易懂,是我国悠久灿烂文化中的一部分,让学生能感受古诗的情境意美,典雅朴素的艺术表达风格,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让它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不过古诗文不同于现代文,对于小学生来说,毕竟具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讲求方式方法。
【关键词】小学生;古诗教学;方法;研究与探索
【正文】

      俗话说:诗言志,文明道。诗歌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是中华文字之精萃;它寄寓着丰富的哲理与情思,言辞精练、优美。通过千百年的积累沉淀,铸就了我国灿烂悠久文化的精华。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作为中华民族的骄傲,让小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进行弘扬与继承,具有重要与深远的意义。注重培养学生个性,重视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让他们的思想与认识能有效的融合于古诗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从而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感受它的美。《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对此,笔者认为古诗教学应先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在此基础上培养并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创造能力和记忆欣赏能力,进而让他们去领略古诗优美的诗句、深刻的内涵、精湛的语言、高远的意境……。现结合本人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一些积累,谈谈我对古诗文教学的一些看法。

  一、领会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古诗语言精练,格律严格;意蕴含蓄,意境深远,有一种“言尽而意无穷”的语言效果。丰富的想象结合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创造了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表达着作者的所见所闻,寄寓着作者的所思所感。教学中正确地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的情境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复现于学生的头脑中,是诗歌教学的宗旨所在。如唐代诗人贾岛《寻隐者不遇》中的诗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情画意的艺术语言表达了作者的访友经历,诗中的“问题内容”虽然省略了,但是答句中却言简意赅,给学生留下了联想的余地,而且“言师采药去”答中无形的表现了问的内容是“你的老师去哪里了?”这样的意思表达既完整而又含蓄。又如唐代诗人贺知章《咏柳》中“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其中寄寓着丰富的联想和比喻,使用了巧妙的构思,意境优美,余味无穷。

  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发明创造,只有想象才能有所创新、有所进步。古诗教学中要积极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充分了解诗的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好地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领会我国灿烂辉煌的文化之神韵。

  二、深入阅读,体会古诗文的情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勤读、多读,在读中体会古诗的情感,才能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达到对古诗的认知与审美效果。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诗之美有三: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诗通过特定的意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情感。意境是诗的灵魂,是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古诗阅读分初读、精读和研读三个阶段,反复诵读是领会古诗的最佳途径,只有声情并貌地读、真情投入地读,才能领略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课堂上要创造学生、作者和教者之间互相情感相通、心灵相融、协调互补的积极氛围,教师在答疑解惑中发挥其主导地位,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挥其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深入体会和感悟诗的意美、音美与形美。如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和清代诗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学生初读古诗,以为描写的都是“江”与“雪”,内容大体相同,但其深层含义却无法领略。通过精读后才发现:前一首诗写的是作者被流放时失意的心情,后一首写的是作者在官场上的一帆风顺。经过语文老师对历史时代和作者人生状况的分析讲解,也即通过进一步的研读,两相对比,才能体会到诗文作者的不同心境与情感。

  三、多媒体展示情境,领略诗意

  古诗的遣词造句精辟意深,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教学中如果把学生引入到一个有静有动、有声有色的动画世界中,能够让学生直观领略到古诗的形、声、色、情、意,强于老师的反复讲解、语言灌输,和学生的机械记忆。学生在真切的环境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的美妙与魅力,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同时也降低了古诗学习的难度;既调节了课堂教学氛围,也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领会古诗。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情景,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精心制作课件,就能够达到这一目的。

  比如我在教学清代诗人袁枚的古诗《所见》时,就通过多媒体的图文及音乐向学生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立体画面:牧童、黄牛、林樾、鸣蝉;溪水清澈,小草青青;一望无垠的田野,辛勤劳作的人们;小鸟在枝头欢快地歌唱,野兔、山鸡等小动物在欢快地打闹嬉戏。在这种世外桃源当中,人们肯定是开心、愉快和逍遥自在的。所以牧童会放声高唱,歌声把树林都震动了!通过这样的情境展示,学生就会对诗文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与体会。

  四、展示真实情境,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是人文性学科,德育教学无处不在,我们要很好地利用。小学生学习的古诗大多是抒情诗,有的寓情于景,有的情景交融,有的直抒胸怀。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以生动的形象、深邃的意境来启发教育学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行德育渗透。

  《锄禾》一诗是小学二年级的教学内容。为了让学生切实感受农民耕作的辛劳,我给学生播放了这样一段录像:农民伯伯起早摸黑地播种、插秧,顶着烈日挥汗如雨地除草、松土、施肥……最后画面定格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上。接过又播放几个生活小镜头:一个学生将吃不完的馒头随手扔到河里;一个学生将一大碗白米饭倒进垃圾箱;几名学生在秧田里玩,踩坏了秧苗……看了这几个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小镜头,有的学生低下头露出羞愧之色,有的学生露出生气愤怒的神色。

  五、吸取精华,传承文明

  古诗是我国特有的精神文化财富,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它那丰富多彩的体裁,通俗易懂的童谣、民歌、汉乐府、古体诗、近体诗以及词曲等最适合小学生的朗读学习。在古诗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同时,汲取古代思想文化的精华,继承并发扬这一宝贵的优秀文化传统。学习古诗中爱国热情与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与文化素养教育。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音乐是密不可分的。在古诗教学中要注意发掘多种诗意内涵,在诗情画意中培养学生对古代音乐、绘画、舞蹈、建筑等方面的兴趣。

  总之,古诗教学具有多种内涵与意义,基础教育阶段的古诗教学呈现多样化、分层次、分阶段的不同效果,要对古诗教学进行全面、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让千百年来滋养中华民族成长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在新世纪、新时代发挥其独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