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电阻的测量》教学设计
【作者】 邢春华
【机构】 河北石家庄市井陉县微水中心学区 良都中学
教材版本:人教版 九年级 全一册
设计题目:第十七章 欧姆定律 第3节 电阻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用伏安法测量电阻,进一步掌握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方法,了解灯泡钨丝的电阻特性,会正确处理实验数据。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量电阻,加深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的理解,以及定值电阻和小灯泡电阻的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实验电路的设计、连接以及测量过程中的兴趣培养,爱护实验器材。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设计实验电路和用滑动变阻器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电压是重点。
2、小灯泡电阻数据处理是难点。
教学方法和手段:
这节课是欧姆定律变换式的具体应用,利用电压表、电流表测出定值电阻和小灯泡的电阻值,通过探究发现小灯泡电阻的变化规律,找出影响小灯泡电阻变化的原因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知道测定值电阻和小灯泡电阻在数据处理上的不同之处。
采用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如何测量一个定值电阻和一个小灯泡它们的电阻?
第二环节: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画出电路图、连接仪器、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第三环节:引导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1、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欧姆定律的表达式是什么?(引导学生推出变换式R = U/I )
一、提出问题
1、如果要测量一个定值电阻和一个小灯泡的电阻,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分别用什么测量工具?
2、根据什么公式得出电阻的数据?
3、二者的电阻有何不同?在数据处理的问题上有何不同?
二、明确目的和设计电路图
1、实验原理
教师讲解:测量电阻依据的原理就是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 R = U / I,请同学们画出测量定值电阻和小灯泡电阻的实验电路图。
2、实验电路图
学生设计电路图的同时,教师进行辅导。引导学生讨论所设计的电路图,发现问题及时辅导和纠正,并且指导学生先串联后并联。
提问:如果要改变定值电阻或者小灯泡两端的电压,要对电路图怎样改进呢?
组织学生讨论得出方法:在电路中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就可以改变它们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从而测出它们在不同的电压下的电阻。然后再引导学生画出实验电路图,同时要强调滑动变阻器正确的连接方法。
图 1 图 2
教师讲解:由于电压表也叫伏特表,电流表也叫安培表,所以这种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的方法叫“伏安法”。
三、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
1、实验步骤
(1)按照电路图中仪器的顺序和位置把实验器材摆放好。
(2)按电路图连接电路,指导学生采取先串联后并联的顺序进行,即最后连接电压表。
引导学生回答在连接电路中应该注意的事项:① 在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② 注意电压表、电流表量程的选择和“+”、“-”接线柱的连接;③ 滑动变阻器采用“一上一下”接法,滑片应位于阻值最大处,同时思考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3)测定值电阻的阻值: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分别记录三组数据。
分析与讨论:当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改变时,通过它的电流也随着改变,但电压与电流的比值不变,即电阻不变,同时证明了导体的电阻是自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由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决定,与电压、电流无关。
(4)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分别使小灯泡灯丝刚好发红(小灯泡两端电压1V)、微弱发光(小灯泡两端电压1.5V)、正常发光(小灯泡两端电压2.5V),测出对应的电压值和电流值,填入下表中:
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用手感受灯泡在不同亮度下的温度。
(5)算出灯丝在不同亮度时的电阻。
组织学生思考问题:小灯泡的亮度和它两端的电压有何关系?它的电阻和它两端的电压有何关系?它温度的高低和电阻有何关系?是否应该求电阻的平均值?
分析与讨论:灯丝的电阻是变化的,它的电阻与温度有关。定值电阻是采用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受温度影响小的材料制作的,阻值变化很小忽略不计。小灯泡的灯丝是采用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受温度影响大的材料制成的,灯丝的电阻受温度影响增大,灯丝的电阻变化不是实验误差在起主导作用,因此,它在不同电压时,发光的程度不同,电阻大小不同,所以电阻不能求平均值。
2、学生分组实验,记录数据。
教师指导,注意细节:(1)学生电路的连接是否正确。(2)三次实验尽量在允许的范围内怎大三组数据的差距,便于分析结论。(3)注意实验器材不要因为电流过大而损坏。
四、分析与论证
展示学生的几组实验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相互交流分析实验表格。
提出问题:
1、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时,三次测量结果有差别是什么原因?(误差)
2、为什么要求出三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为最终结果?
3、测量小灯泡电阻时,三次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温度的影响)
4、测量小灯泡电阻时,是否能求电阻的平均值?为什么?(不能)
5、不能求平均值为什么还要测三次?(观测不同电压下的电阻值)
五、评估与交流
1、同学们了解到结论的方法有多种,不能局限于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2、实验数据的分析与论证要注意技巧,学会排查现象发生的原因。
3、实验数据的填写要尊重实验事实,不能随意改动和设置。
4、要科学合理的分析处理实验数据。
教后反思:
1、实验器材按照电路图中相应的顺序和位置摆好,然后再连接导线。连接时按照先串联再并联的顺序进行,对学生进行规范教育,使学生的思路清晰。
2、滑动变阻器的连接还有少数同学出现错误,有待进一步训练。
3、特别注意小灯泡电阻值数据的处理,让学生明白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电阻是不同的,原因是温度的高低决定了灯丝电阻的大小,所以它的电阻不能求平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