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心得
【作者】 黄建红
【机构】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穿山中学
【摘要】本文就《影响气候的因素》一课的教学如何突破重难点进行阐述,以太阳高度变化贯穿气温的影响因素教学过程,在影响降水的因素中则以降水的形成条件展开教学,到达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词】气候;气温;太阳高度;降水;条件
《影响气候的因素》是七年级地理第四章世界的气候中的一个难点,同时也关系到学生能否理解和掌握世界的气候的关键。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那么如何突破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呢?
一、气温的影响因素
不管是地球的形状还是地球的运动,归根结底是太阳高度的差异导致了太阳辐射强弱的差异,从而导致气温的不同,所以抓住太阳高度的差异是关键。那么教学上如何能够做到通俗易懂,让学生理解和接受?我是这样做的:一先引导学生说出有太阳的一天中早、中、晚站在太阳底下感受到太阳的热量是否一样,什么时候感觉最热,学生很快就答出不一样,正午在太阳底下最热。然后反问学生,你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吗?虽然每个学生都知道这种现象,但大多数基本上没想过为什么,所以这一悬念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接下来以版图形式画出一天中早中晚太阳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学生很快就被黑板上的“人”和几个“太阳”所吸引,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观察早中晚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是否相同,同时指出由于太阳入射角的差异造成了获得热量的差异,并指出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即为太阳高度。再反问学生:“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早中晚感受到的太阳热量不同的原因了吗?”这是学生基本都能知道是由于太阳高度不同造成的。但学生还是不知道为什么太阳高度不同就会造成获得热量不同呢?没关系,几乎所有学生都玩过手电筒,同一个手电筒以不同的角度照射在墙面上形成光斑的亮度和面积大小是不同的,直射的光斑明亮而集中,斜射的光斑分散而黯淡,斜射的角度越小,光斑越暗且分散的面积越大,为了学生便于理解,除了用电筒演示外,我还在黑板上画了直射和斜射下形成的光斑,学生很容易弄明白,第一个光斑和第二个光板的总亮度是相等的(因为是同一个手电筒),然后在斜射的光斑中再画一个与直射面积相同的圆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在同等面积的圆圈,在直射与斜射下的亮度一样吗?为什么?学生很快就得出答案:不一样,因为第一个光斑和第二个光板的总亮度是相等的(因为是同一个手电筒),而在斜射中的圆圈才是总亮度的三分之一(大约)。由此得出结论:在直射和斜射情况下,单位面积获得的亮度不同,而太阳光照射到地面上的角度不同,获得的热量也不同,而早中晚太阳高度不同,获得的热量也不同,因而造成了白天日气温的变化,道理与前者相同。
接下来,多媒体展示太阳光线照射到地球表面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太阳光照射到地球在不同的纬度形成的夹角是否相同,并总结规律:由赤道向两极太阳高度越来越小,所以出现了有低纬度到高纬度气温越来越低的分布规律。
另一方面,由于地球的自转,出现昼夜交替现象,造成白天与夜晚的温度不同,此外地球的自转还造成早中晚太阳高度的差异,从而造成早中晚气温的变化,也就是说,地球的自转造成了一天24小时气温有规律的变化。
地球运动不但造成日气温的变化规律,而且还造成气温的年变化规律,多媒体展示地球公转示意图,地球在公转时在太阳的不同侧面,其直射的纬线不同,太阳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从而造成了春夏秋冬的变化规律。
由太阳高度造成的气温差异还体现在阴坡和阳坡上,如图,阳坡的太阳高度大于阴坡的太阳高度,所以阳坡温度高于阴坡的温度。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只要牢牢抓住太阳高度的变化对气温的影响,便可化难为易,学生就很容易融会贯通,掌握知识。
此外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学生普遍认为离太阳越近的地方应该气温越高,好比烤火距离热源越近就越热一样,可为什么海拔越高气温反而越低了呢,海拔高的地方不是更接近太阳吗?这是因为空气不能直接吸收太阳光的热量,但是地面却可以直接吸收太阳光的热量,然后再通过地面将太阳的热量传递到空气中,换句话说就是空气的直接热源来自于地面,而不是太阳,所以距离地平面越远的地方(海拔高)气温越低,这也是为什么气温最高是出现在14时而不是12时,因为太阳的热量间接通过地面传递给空气需要一个时间的过程。
二、影响降水的因素
在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中,我则抓住形成降水的两个条件:(1)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2)空气气温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首先是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那么在地球上哪里的水汽最多呢?这个问题学生大多数都能回答出来——海面上的水汽最多,由此可知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那么是否沿海地区降水就多呢?如西亚和北非降水量就很少,这又如何解释呢?这时教师补充地球上的有关风带知识(不宜大深入),因为在回归线地区吹的是偏东风,大陆东部沿海地区能够得到从海洋吹来的水汽,而地处西部的西亚和北非吹的则是从大陆内部吹来的干燥的风,干旱少雨,从而沦为沙漠地带。同理,在400—600纬度范围为西风带,故该纬度范围沿海地区降水量西多东少,可归结为近海的迎风区多,背风区少。
降水的分布规律还体现在不同纬度地区,为什么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呢?这个问题同样可以从形成降水的第一个条件上来解释,通过前面的知识学生已经知道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的分布规律,而温度越高蒸发量越大,终年高温的赤道地区蒸发量大,容易形成对流雨,因而形成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纬度越高气温越低,蒸发量越小,空气中的水汽越来越少,故难以成云致雨,因此两极地区降水量很少。两极地区气温很低,虽然满足了形成降水的第二个条件,但空气中水汽少,无法形成降水,可见降水的两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对于安第斯山脉南段东西两侧降水差异大的原因也可从降水的两个条件来解释,该地处于西风带,西侧为迎风坡,吹来的海风水汽丰富,满足第一个条件——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在遇到高大山体的阻挡被迫抬升,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又具备了第二个条件—空气气温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从而成云致雨,形成地形雨,所以西部降水量多。那么东部为什么降水量很少呢?除了高大山体的阻挡作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空气往下沉降,海拔越低气温越高,不具备形成降水的第二个条件(空气气温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可见由于地形造成的降水是迎风坡多、背风坡少,所以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降水量悬殊。
此外,在这之前三种主要降水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的讲解中,同样抓住降水形成的两个条件来展开教学,也可到达可化繁为简的目的,同时也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的教学过程中,关键是要抓住基本规律,并以此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对气温而言是太阳高度的变化导致了气温的变化,对降水而言则是牢牢抓住形成降水的条件展开说明,再加上版图或多媒体示图,使教学生动化、直观化、条理化,便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化繁为简,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率,省时省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