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刍议阅读教学中学生注意力分散的原因及策略
【作者】 王利军
【机构】 新疆石河子第28中学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及终身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小学教师应该重视阅读教学,不断改进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主要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关注学生阅读中注意力分散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关键词】阅读教学;注意力;对策;培养;努力;提高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力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一个人阅读面的广泛与否、阅读水平的高低与他的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写作水平及口头表达能力的高低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尽早地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是当前我们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措施。但是,联系我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笔者发现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却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率,究其原因:
一、内部原因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双方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才能产生共鸣,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成效。所以说来自教师和学生自身的原因对学生的注意力分散有着根本性的影响。
1、学生原因:
(1)学习无兴趣。在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常常会因课缺乏精彩,或因课的内容太单调,或因教师的语言不生动,或应教师常常对学生挖苦和讽刺等出现的情绪变化而变化,一旦学生在学习方面受挫就会导致学习分心。
(2)心里有牵挂。“今天的电视节目剧情会怎么发展?”“这次考试卷批好了没有,不知道得了多少分?”……你想心里有所牵挂,上课怎会不分心?
(3)自控力不强。有时学习内容对学生很感兴趣,但还是有个别学生心不在焉的,做一些小动作。这些学生显然是自控力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身体状况欠佳。有时学生晚上电视看得太迟第二天就容易产生疲劳,上课打不起精神。夏天的中午有的学生不睡午觉,下午上课自然没有精神。另外学生因感冒、肚子痛等疾病也干扰了他们的正常上课,影响注意力集中。
2、教师原因:
(1)威信不足。教师的言行不一,缺乏魄力,教学水平差,上课拖拉等等都影响了教师的威信。这样的教师对学生没有亲和力,自然会使学生课堂纪律涣散。
(2)教学失法。有的教师习惯先点名再提问,这使其他的学生认为于己无关而注意力分散;有时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上课时丢三落四,忙中出错等等诸如此类原因也容易导致学生分心。
(3)监控乏力。作为教师必须具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力,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很容易使有些学生钻空子。比如教师转过身在黑板上板书,有些学生就会趁机溜神,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课堂监控能力。
(4)内容重复。作为教师在上课中应该不断向学生传授新的知识,如果对某个学生已经熟知的知识点反复讲解,反复罗嗦,就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影响注意力的集中。
二、外部原因
1、环境影响。首先,我校的教学楼紧贴居民住宅。课堂教学时常传来汽车的喇叭声音和居民的生活噪音,很容易让学生分心。其次,学校活动场地有限,操场上同时会有好几个班级上体育或活动课,操场上的活动也影响了班级的课堂教学环境。另外一些教师还习惯拖堂,喧闹的课间十分钟也争分夺秒,殊不知此时学生的心思早已经游离教室,可谓适得其反。
2、偶发事件。课堂上有时会突然发生一些和教学无关而又直接干扰教学、转移学生注意的事件。比如上课中某一个学生呕吐了、某个学生家长来找孩子、有的学生回答问题不着边际引起哄堂大笑、有学生故意在课堂上发出怪叫等等。
3、新奇刺激。小学生活泼好动,容易受外部事物的新奇刺激而引起注意分散。刚买来的玩具或文具盒,上课时总忍不住去摸一摸;老师穿着新奇和过分花俏的衣着来上课,学生就会只顾“欣赏”,不顾听课了,这在低年级小朋友身上尤为明显。这些都是造成学生分心的重要外部因素。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注意力分散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心理因素。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说:“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针对学生在阅读课上存在的注意力分散的问题,教师就要寻找解决的方法,培植他们的注意力。
笔者在执教过程中尝试采用了如下策略:
一、培养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有自觉目的,还需要一定意志努力加以维持的注意。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过程,搞好学习单靠兴趣不行,还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1、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在学习活动中,为了使学生能够较长时间地维持注意,教师必须向学生阐明学习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因为,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的注意,对于活动的目的、任务及意义的认识越清楚、理解得越深刻,完成任务的愿望越强烈,就越能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教学经验证明,教师在教学中越能使学生明确知识的价值以及学习的具体要求和任务,则越能唤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因此,教师可以在一节课开头扼要地阐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等,让学生学有目标,促使他们有效地组织自己的注意。
2、培养间接兴趣。兴趣和注意有密切的关系,它是培养注意力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条件。对于有兴趣的事物,就会在大脑皮层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使注意力高度集中,使人记忆敏锐,思维活跃,对所学内容能清晰地反映。那么,如何使严密抽象的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呢?
(1)直观感受,激发兴趣。设置悬念,借助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笔者在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采用了课件播放小村庄美丽的图片,配有舒缓的音乐,以及鸟鸣声,把学生带到了这个美丽的小村庄,接着学习用书上的词语,如“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澈见底的小河”、“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来形容这个小村庄,学生边说,老师边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出这个小村庄,充分感受它的美丽,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2)多法攻难,引发兴趣。积极的思维与疑难并存,学生在攻克难点时,就会异常兴奋。如在《陶罐和铁罐》的阅读教学中,笔者指导朗读体会人物性格,故事中的陶罐和铁罐个性鲜明,铁罐傲慢无理,说话咄咄逼人,而陶罐谦虚容忍,态度温和友好,这从他们彼此的对话中鲜而易见。因此,紧抓人物神态、语言,不仅读出人物特点,而且明白作者是怎么写的,给学生的习作一个及时的正确导向。在课文学习结束时,安排了课本剧的表演,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是惟妙惟肖的表演出了陶罐和铁罐的神态和动作特征,突显了人物性格,还增加了学生对童话故事的喜爱程度,学生的兴趣高昂。此外,本课的问题设计巧妙,尤其是“那如果铁罐就是你的朋友,你打算怎么帮它,怎么劝它?”将学生的价值思维逐步引导过来,并最终明白铁罐不受欢迎的真正原因是它骄傲自满,喜欢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从而深化主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样,运用多种方法,精心设计教案,从朗读指导上,问题设置上,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步步为营,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都在课堂上。
(3)学以致用,提高兴趣。知识来源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反过来又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用知识来解释生活、指导实践。在平时教学中,我时常用生活实例来解释知识的原来,一方面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达到深入浅出之目的,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进一步提高来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如笔者在执教《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拓展提高部分播放了各种环境污染的图片,直接震撼学生的内心,唤起他们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心声;作业的布置也设计了开放式的题目,可以四人小组选择对学校周围的环境展开调查,写简单的调查报告,也可以自制以“环保”为主题的手抄报。这样紧贴生活实际的作业布置,学生兴趣浓厚,完成效果非常好,有一定的创新性。
3、培养学习意志。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自制力,对有意注意的维持是十分有益的。首先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的教育、理想教育很重要。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远大的理想,他们就会有意识地去克服困难,约束自己。其次教师应多关注注意容易分散的学生,切忌粗暴的责骂,上课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成功的机会。他们的点滴进步都应该表扬、鼓励。当他们注意力分散时,应依靠非语言行为来加以提醒,如眼神凝视、轻敲桌子、拍拍肩膀等,当然也可以叫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对问题作适当的重复,做到既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又让学生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
二、巧妙利用学生无意注意
一般说来强烈、新奇、变化、活动的刺激比微弱、平淡、静止不变的刺激容易引起低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所以教师平时讲课语调应该抑扬顿挫,富有变化,在重点地方适当提高声调;课堂展示的教具应该醒目、适时;教学方法经常转换,听、说、读、写结合。这样学生学有兴趣,注意力集中,教学效果就好,例如:笔者在执教《一次成功的实验》时,课前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每个小组的同学准备了实验器材,上口窄、下宽的瓶子,小石头、绳子,课堂上,引导学生做实验,让实验成功的小组分享心情,让实验失败的小组思考原因,这样让学生动手操作,以此来突出本课的教学难点。此方法更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学生学得更容易、更轻松。
总之,学生良好的注意力水平需要教师不断付出努力。为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教育教学的主导地位,重视学生注意力训练,要艺术性地指导学生克服无关信息干扰,保持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组织教学,将学生的注意力始终保持在课堂上,让学生沉下心来阅读,潜心会文。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殷金凤.探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J].阅读与鉴赏,2011,(3)。
[2]邵瑞珍等编著《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九章。
[3]刘芳等编著《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
[4]岳焕玲 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改革[J]现代阅读,2011,(12)。
[5]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6]温小红.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训练的策略[J]. 中国教师.2010(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