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对小学音乐课堂“动态教学”生成的探析
【作者】 韩 婷
【机构】 新疆伊犁霍尔果斯市伊车嘎善锡伯乡锡伯学校
【摘要】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相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关键词】音乐课堂;动态生成;探究
随着音乐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不断推进,如何构建音乐课堂动态生成式的教学,让课堂绽放活力,是新课改派生的崭新理念,具有现实意义。“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是相对于“预设”而言。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敏锐反馈——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关键
尽管教师精心预设开放而有弹性的教案,也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作了充分的预设,但是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会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关注音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用自己的机智,敏锐地捕捉学生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收获“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惊喜,创造精彩的课堂。
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这种关系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间同样应当得以展开和实现的。在动态生成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教学过程的思路生成,当不符合最初预设的信息出现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形,调整教学过程,根据生成性的内容与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生成新的教学思路。
歌曲《小红帽》已教唱完毕,正准备下一项歌表演,这时,笔者发现班上最调皮的小许正趴在那画画。笔者诧异地走过去,有些生气地夺过画纸,想把它收走,再将他训一顿。可是,当笔者看到他那充满灵气的画——把小红帽挎着篮子走在路上的形象画得惟妙惟肖时,笔者突然改变了想法:我何不因势利导,让他在音乐课上发挥自己的特长,将画融合到音乐中呢?于是,笔者对学生们说:“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地表现歌曲。”顿时,学生们情绪高涨,兴致勃勃地动了起来,喜欢表演的同学开始准备动作,进行表演;喜欢语言的同学开始编歌词;喜欢绘画的同学拿出画笔,开始画画;喜欢乐器的同学立刻拿起乐器编创节奏……庆幸有了小许同学“半路杀出的程咬金”,使这节课发生了转机,通过临时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们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挥,活跃了课堂气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教师还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且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表现。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独特的音乐感受、体验和理解。允许并尊重、激励并赞赏学生自己实际的感受和体验。对于这些“尴尬”的想法,作为教师应该作为活的教育资源努力去栽培它,让它擦出闪亮的生成火花。
二、活用评价——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依托
音乐教学既然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其完善开放的课堂评价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提高动态生成性有效度的瓶颈之一。学生是有差异的,要使这种差异成为促进动态生成的教育资源,必须时刻关注音乐课堂的评价。因此,我们必须时刻关注音乐课堂的评价,抓住课堂中的闪光点给予适度的引导和恰如其分的评价,还要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动态生成性目标的达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常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况。教师如果能及时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机会,通过及时的、巧妙的激励性评价,进行对话交流评价,促进师生、生生心灵沟通,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
在让学生感受和表现歌曲《愉快的梦》的环节中,笔者对学生说:“现在,让我们把教室变成美丽的夜空,好吗?”笔者把事先准备好的道具--月亮、星星、椰子树、神奇的小岛拿出来,然后请一位学生扮演月亮,其他学生扮演星星、小岛等,在优美、宁静的旋律声中,学生们随着三拍子音乐划着节拍有规律地摇晃着身体。这时,笔者发现有个扮演星星的孩子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做,而是小手不停地抖动,笔者就走过去轻轻问他:“你为什么不跟大家一起做呢?”他低着头小声说:“我想星星应该是一闪一闪的。”一句话提醒了笔者,对呀!音乐课堂正需要这种创新的火花,如果我不好好利用这一资源,必定会抹杀了学生的思维。于是,笔者马上竖起大拇指表扬了他,并且请孩子上台表演生动的星星形象。这下,其他同学也来劲了,都踊跃尝试,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有的把星星组合起来,有高、有低,……孩子们的思维异常活跃,笔者及时对孩子们的想法给予肯定,并鼓励大家积极参与。这不仅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也展示了老师的无穷魅力。
课堂教学并不是一种机械地按预先确定的思路进行的教学,而是要根据学生课堂情形和客观变化,由教师灵活地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及时调整,充分调动一切“可变”和“可动”因素,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因此,教师应合理利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不符合最初预设的但很有价值的那些信息,及时调整课前的预设目标,根据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加以目标的重新定位,并形成新的教学思路。这样的教学动态生成才能出现令人惊喜的精彩情景。音乐课堂中的教学过程就应该是生动的,充满活力的,课堂的活力来自学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赋予音乐课堂生命的活力,音乐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它突破“预设”的禁锢,变“预设”为“生成与建构”,积极引导学生经历音乐的“再创造”过程,使学生在参与和体会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真正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布卢姆说得好:“人民热闹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实施,我们的音乐教学更加关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独特性,努力营造一种使学生个性得到真正凸现、全面调动学生主体意识的新型学习环境,让我们的音乐课堂焕发全新活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