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语文素养培养

【作者】 王玉萍

【机构】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察汗乌松乡小学

【摘要】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肩负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任务,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素养;朗读;积累;运用
【正文】

      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们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扭住朗读这个基础

  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语法逻辑等方面都是范文。课例中有许多是大师级的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属于经典作品,有一定的蕴涵和深度,经得起吟咏和品味。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依靠文本,解读文本。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多读是指什么呢?一是遍数多,就是要求在课堂教学时,要让学生把课文多读几次,乃至于背诵;二是数量多,就是指学生读的文章篇目要多,除课堂上读外,还要开展课外阅读;三是品种多,就是指读的书中,不管是童话故事,还是寓言故事,不管是儿童文学,还是古典名著,都可以读。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它可以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能够激发学生美感。叶圣陶先生说过“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由此可见,感情朗读的重要性。那什么是有感情的朗读呢?我认为,有感情的朗读就是读出语言的节奏美,让人感觉到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有感情的朗读就是读出文章的意境,读出文章的清幽古朴,或是热闹繁华;有感情的朗读就是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怨,读出作者的爱恨痴嗔狂。要读出感情,必须对文本有着深入的了解,因此,教师除了让学生剖析阅读文本外还应让学生多了解与作者或与阅读文本有关的相关资料,以便学生能更贴近文本,接近作者。总之,教师应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和陶冶情感的作用,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二、盯住积累这个关键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语文素质下降的关键,便是缺少语言这“米”。虽然教师在课堂上反复传授做饭的方法,学生也铭记于心,并且能对蒸饭、煮饭、炒饭说长道短,但他们仍然是无法做出饭来。所以,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便是先帮学生找“米”。这“米”在何处?在于不断积累语言,不断熟悉语言,真正把古今语言的精华据为己有。由此可见,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可以设想,若没有语言积累作为基础,想提高语文素养,完全是空中楼阁。

  积累些什么呢?我们认为可以让学生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积累:1、字的积累。学生只有达到一定的识字量才能轻松的阅读和写作。因此要注重生字的教学和巩固。2、好词、佳句的积累。应特别强调名言、警句、格言以及成语的积累。3、好段名篇的积累。好的片段,名篇佳作也应让学生达到一定的积累量。除了注重现代文的积累外,还要引导学生背诵优秀的古诗文。近现代大家的名篇佳作也应让学生有一定的涉足和积累。通过这些积累为学生建立一个丰富的语言材料库,让学生找之能有,有则能用。4、生活素材的积累。丰富多彩的生活,千姿百态的事物是学生写作的源泉,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多观察。不仅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还要用脑子去想,要求他们时时留心身边的人和事,以积累写作素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背得多了,书中的语言久而久之就会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积累得多了,语言底气就足了,有了丰富的底蕴,就能不知不觉地流于笔端,才能下笔如有神。学语文教学理应将语言积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环节。教师要解放思想,排除顾虑,减少一些繁琐的理论讲解,淡化一些僵死的知识传授,把教学的重点真正转移到引导学生多读点书,多背点范文、多写点文章上来。教师的思想转变了,学生的意识增强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积累、掌握便一定会由少而多,聚沙成塔,为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抓住运用这个根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加强运用的训练,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带着各自的经验,智慧、情趣,在自主、合作、探索、开放的大课堂中扎实、高效地学习,在充满乐趣、向善、启智、审美和舒展性灵的人文氛围中,提高语文素养。读写结合,迁移运用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和最后归宿。因此,学生学会积累后,一定要抓住时机教会学生学会运用,并在运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知识只有通过实际运用才能转化为能力,所以教师要经常创设情境,采用讨论、争辩、演讲等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也可以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办手抄报、看新闻、查资料、诗配画、写对联等。这样把语文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以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摸索前行的过程。语文教学只有重视朗读,重视积累,重视熏陶,并在反复的实践当中,不断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才能全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