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 阿尔腾·夏格加
【机构】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高级中学
当前语文教学倍受国人指责.引起全社会的极大关注,国人曾多次在报刊上开展关于语文教育改革的全民性讨论。内容涉及语文教育的功能和目的、阅读教学、识字教学和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及考试方法改革等诸多方面,对我国语文教育的现状作了“全景式”的扫描,并在较深的层面上启发人们去分析与思考.总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过分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性
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二者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两者互相依存,不可机械割裂。但是,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在实际的语文教育中,却往往把这两者对立起来,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性,这是当前语文教育中值得注意的一个偏向。
二、过分强调写作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观察力、想象力的培养
许多教师认为,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我们的作文教学已逐渐形成一种僵化、机械的训练模式。作文教学本来是应强调平时的观察、积累、思考,并鼓励学生用富有个性的语言把自己的思想真实、准确地表达出来。要鼓励说真话,鼓励写出真情实感,做到“文如其人”。但现在很多教师为了学生在考试中取得理想成绩,让学生去背作文书,不是说语文教学不需要背诵,名家名篇,经典著作,还是应该反复诵读,回味无穷的.可现在应试教育下的作文书何其之多,老师让孩子早早到校,背诵那些作文书,做些无用功.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又钳制了学生们的思维.可悲可叹!
三、过分强调标准化考试而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九十年代以来,语文科高考把阅读作为一种独立的能力来考查,这种作法可以有力地促进学生对阅读能力的培养,所以是一个进步。但是,阅读理解能力如何考查,命题是一个难题。目前采取的办法是标准化的单项选择或多项选择,即对文章中的一段话列出四种分析,让学生把最确切地反映作者意图和表达方式的一种选出来。由于这四种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其余三项都是似是而非的,在意思表达上只有细微的差别,因此必须经过仔细比较、斟酌,才能作出判断。显然,要将这类选择题出得科学、准确、经得起推敲是很不容易的。
针对这些弊端,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当前教学环境下,努力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二十一世纪的新型人才.
一、首先要正视现状,充分认识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曾这样评价现行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学生的桎梏,语文的扭曲,文学的悲哀。它束缚人,折磨人,摧残人.在教学过程中,课文教学唯教参是从,作文教学大搞新八股,考试答案坚持唯一标准。造就了一批考试机器,一批高分低能儿,这是语文教育的悲哀.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仁人志士举起了改革的大旗,上下求索,他们通过潜心研究和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分析他们的教学模式、教学思路,就会发现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与培养是他们教改的核心。如上海钱梦龙先生的“四遍八步”教学法,江苏李吉林的情境教学等等。这些教改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点燃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二、了解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根本因素
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必须全面了解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根本因素。
据研究分析,阻碍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从客观上讲,这种阻碍是来自家庭、社会和教育的。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读读背背、抄抄写写根本不需要创新;再者,现行的考试制度也束缚了老师的手脚,束缚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从主观上看,主要有动力性障碍和认知障碍两大类。前者表现为学生缺乏自尊心、自信心,缺乏好奇心、求知欲,缺乏坚毅、韧性。后者表现为功能固定性(人的心理具有把某种东西常见的功能固定下来而排斥其他功能的倾向)和思维固定性(分析和解决一个问题内含着一条思路,它沉淀于脑中,固定下来,在遇到类似问题,便按原思路思考而排斥堵塞其他思路)。
客观的障碍需要全社会长久的共同的努力,但主观性障碍则是我们教学工作者完全可以帮助学生克服的。只要我们了解每个学生的思维特点,打破影响他们创造思维发展的心智枷锁,学生的创造性素质就能得到提高。
三、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本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柏格森曾说过“我们是自己生活的创造者,每一瞬间都是一种创造。”每个人都是具有创造力的,只是大小不同而已。教育可以用粗暴的方式扼杀天才,也可以用合理的方式培养“大家”。
1.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创造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创造的灵魂。想象是智力活动富有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它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性思维自始至终伴随着想象。巴甫洛夫在《给青年们的一封信》中指出:“鸟儿要飞翔,必须借助空气与翅膀;科学家要有所创造,则必须占有事实和展开想象。”
2.借助一些抽象图形,驱遣学生的想象
05年高考的小作文,曾要求考生对一个司空见惯的“圆”展开想象。这道题目设计新颖,很能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考查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许多学生的思维呈现出陈旧、单一、雷同的特点。
因此,我通过一些漫画注重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一幅漫画是这样的:一只母鸡下了只蛋,其他没下蛋的母鸡在旁边议论,一只说:“这蛋太小了,怎么下这么小的蛋”.另一只说:”这蛋有点圆,鸡蛋应该是椭圆的,这不象是鸡蛋”.第三个旁观者怒目而视,一句话不说就走了.让学生展开想象,设计第三只母鸡的想法.结果答案有十多种之多,各不相同又合情合理.在紧张的想象训练中,学生的思维领域拓宽,不同知识点之间的产生了新的连接,一个个新的意念就会产生。历史上的许多大发明、大创造往往都是从不合常理、不合情理开始的。
3.利用优美的音乐,引发学生的想象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想象的一门艺术。在教学中能恰到好处的利用优美的音乐,往往能找到开起学生想象之门的触发点,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和无限的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