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观察·体验·写好作文

【作者】 潘 峰

【机构】 新疆霍城县清水河镇中心小学



【正文】

      一个人真正的写作,第一要紧的能力是发现、积累写作素材。莫泊桑初学写作,作品平淡,不生动,于是拜法国文学大师福楼拜为师,请教写作秘诀。福楼拜要求他站在家门口,把每天看到马车经过的情况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莫泊桑连续观察了几天,觉得马都差不多一样,车也差不多一样,车夫也差不多一样,没有什么好写的。于是再去请教福楼拜。福楼拜指点他:那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烈日炎炎下的马车是怎样走的?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马车上坡时马怎样用力?车下坡,赶车人怎样吆喝?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莫泊桑顿受启发,仔细观察,用心揣摩形成了敏锐的观察能力,积累了许多素材,终于写出了不少有世界影响的名著。

  观察能力对于写作的重要性由此可见。鲁迅先生曾说:“如果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茅盾谈写作时也指出:“为初学者设想,尤其不能不下苦功的,是在观察力的养成。”为了消灭这只语文学习路上的“拦路虎”,解决“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之困,语文老师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尽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去观察身边的事物,以获得写作素材,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结果都出现了“剃头担子一头热”。学生不领“观察情”,以致于一提观察就怕,——怕写作文。

  叶圣陶曾说:“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停。”五彩缤纷的生活理应是写作的源泉,可学生为什么观察了生活却仍然写不出作文,原因在哪里?在观察本身。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生的观察是带着作文这个艰巨的任务而去的,对于怕写作文的学生来说,感觉不到兴趣。二是观察后当时情景无法重复呈现,看到的情景转瞬即逝。听到的话语一闪而过。如喜怒哀乐的动作、表情,还没有等你观察捕捉到,就消失了,更不用去研究揣摩了。学生的观察难以留下印象,那么就无法从容地写出当时的情景,想来一切是模糊的。因而,观察过后学生仍然是提起笔来无话可说,或是心中有话笔下写不出来。

  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

  一:创设活动情景,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的乐趣。写作需兴趣,兴趣来源于乐趣。通过一个活动情景或一次游戏过程或是一次实验过程,让学生都参与,让他们在活动中开心地度过,在趣味中度过,在体验中度过,在思考中度过。这样,久而久之,体验便会自然而然从学生笔下倾泻下来。

  二:观察的内容有目标,有方向。不同的观察对象,写作的目标和方向都有所不同。如写“我的小伙伴”,主要训练学生观察自己周围印象较深的小伙伴,训练学生观察人物表情、动作、语言特色,以及想象能力。如“看漫画写作文”主要是训练学生观图、想象。图中人物会有什么样的语言,什么表情,动作如何?同时,你会想到什么?像这样的作文在小学阶段层出不穷,不同年级的观察要求也会有所不同。特别是通过对活动过程的回忆或重复活动,让学生细细琢磨,捕捉活动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三: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学生不会写作文,一是不知道写什么,提起笔来无话可说;二是不知道怎样写。眼前闪现着事情的过程,却不知该如何写,这就要求学生要参与到活动中。想想:活动的过程你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写出了就可以。

  四:参与活动有效降低写作难度。特别是对于写作起始阶段的年级或学生。老师可以放视频;可以在片段中朗读;可以在小品表演中体会。这样,学生感受到了写作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观察人物各种不同表现的习惯。长此以往,学生眼中有事物,心中有人物,脑中有想法,素材就会积累越来越多,这样才会激发他们的写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作文是语文学习上的一件大事,也是精神上的莫大享受。如果学生能在观察,活动中体验到快乐,那么学生一定会乐于去写作文,也敢于去写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