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兴趣

【作者】 赖丽艳

【机构】 新疆石河子第二十八中学



【正文】

      在课堂教学中,“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这必然激活和加速学生的认知活动。作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师,根据自己在几年来课堂教学中的经历,就提高学生在计算机课堂中的兴趣,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新颖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有极强的求知欲,好动的个性,处在天真与成熟的过渡期,他们喜欢探索、探险,他们对计算机充满新鲜、好奇的心理。作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经常”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内容导入新课,来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从而使导入成为一堂课成功的铺垫。

  我在讲解《常用工具软件介绍》这一单元中的“豪杰超级解霸”软件这一课时,准备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歌曲和电影的剪辑,并且为课前导入我准备了一段影片剪辑大串联(将几个影片中有意思的一段剪辑下来,用软件组合在一起成为一段新的影片)。在学生走进机房的这一段时间我一直都在播放着学生感兴趣的歌曲,这是以前课前没有的事情,学生就在窃窃私语,等学生开机做好后,我提问:“计算机中用什么软件能播放音乐?”学生提出了很多软件,包括“豪杰超级解霸”软件,然后我全屏播放了影片剪辑大串联,学生一边欣赏影片,一边兴奋的议论着,播放完毕,我同样提问:“计算机中用什么软件能播放电影?”学生又提出了很多软件,我又提问:“知道不知道老师刚才用什么软件播放影片的?”知道的学生就喊“豪杰超级解霸”软件,古人说:兴趣能够让人更多地接触该领域的内容。在这个时候学生学习任何一种媒体播放软件,兴趣都很浓厚了,借此我提出了本课学习“豪杰超级解霸”软件,然后学生自己欣赏音乐和影片,分组合作学习软件窗口中每个按钮的作用,本课内容学生在自学的情况下掌握的非常理想。总之,上课伊始,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就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二、巧用时机激发兴趣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之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个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研究和行动。”通过我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凡是成功的课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和兴趣开始,构建一个生活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学生遇到他感兴趣的事物时,总是好奇心强,并且会全身心地投入,接受起来也特别快。因为,兴趣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答案。

  我在讲解“豪杰超级解霸”软件时,因为导入播放的是几个影片剪辑的串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问:“老师,怎样把影片中一段截取下来?”学生的问题问得恰到好处,我紧接着说:“它不仅可以截取一段影片,还可以截取一幅图片,大家想不想知道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看看我们的教材是否能够给我们帮助?”就此引发学生结合教材分组学习,然后由学生做“小先生”来演示操作,解答这个问题,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还要让我讲解如何将剪辑下来的几个影片串联在一起。我告诉学生一个软件的名字,还有一个能下载此软件并有应用此软件的说明的网址,让学生自己有时间去研究,在下一节课上课前就有学生来跟我讲他想要在上课时演示给大家看,那我临时决定下一节课就由这名学生做“老师”,我和这名学生一起商量怎样“上课”,上课时的语言,所讲内容的顺序,以及帮他如何做一个简单的课件,上课前先跟我演练了一次,正式上课时,一板一眼就是一个小老师,从上网下载软件,到安装软件,最后讲解如何应用软件“将几个影片串联在一起”,虽然学生的语言不准确,也根本没有什么教法,但学生之间配合的很好,都学得很起劲,让我这个“学生”非常震撼。通过这节课我想了很多,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多么的重要,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愉快、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与人合作的能力,还意识到了团队力量的重要性,学生共同分享快乐,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设疑解疑激发兴趣

  当学生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我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看新闻的习惯,每堂课前有3分钟的信息介绍,是我和学生之间所定的规矩——意外收获,这样既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学生学会独立学习、思考的能力,养成关心身边事的习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认知多了,情感丰富了,才能有“问”,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注意力,启迪学生思维。教师也要懂得提问的技巧,要问在学生“欲发而未发”之前,“似懂而非懂”之处,“有疑与无疑”之际,去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我一节课最多用1/3的时间来讲解,在1/3的时间里我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情感,例如不同内容的课件、小游戏、自制教具、竞赛,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参与活动,乐于学习,自然而然就会集中注意力思考问题。其余2/3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上机实践,有的放矢。动与静的结合,只能更好的激发兴趣,还能调解学生的情绪,会提高学生上机的质量,此时注意强化疑难解答这个环节。学生上机时,我就在教室巡视以便解答他们个人随时提出的问题,争取使他们提出的问题能马上得到回答。学生能提出问题本身说明他已经在动脑筋思考了,并且大部分问题都是由学生之间互相协助解决,给学生表现的机会,也给学生了一份自信。

  总之,“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才会有探索的欲望;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也正是由于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保持恒久的注意力和敏锐的思考能力,才能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求知识,才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才能跟上信息社会发展的潮流,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