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生本阅读教学中批注能力培养的策略

【作者】 邓 燕

【机构】 广西宜州市第一小学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生本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就充分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即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只是适时指导、引领和点拨,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理解和感悟,不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因此,笔者尝试在课文教学之前,让学生先进行自主阅读,自主批注,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与文本对话,用文字记录自己阅读的所悟、所感、所想,体现以学生主动探究为核心的个性化阅读实践。

  一、 关注重点内容作批注

  每一篇文章都有重点内容,这些内容为表现文章的中心服务。为此,在指导学生写批注,从课文的重点部分入手,就能把握住精彩之处。但是,由于小学生年纪小,阅读能力尚在培养和发展之中,不易把握课文的重点。所以,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注重方法的指导。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设置问题的方法,引领学生关注课文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写批注。设计的问题不能“碎片化”,而要“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冬不拉》,5——7自然段叙述了王子与瞎熊搏斗的经过,体现了王子英勇无畏的精神,同时也表现了瞎熊的狡猾和凶残。教研组里一位年轻教师这样设计自主批注问题:“王子带着笼子和捕兽夹,骑着骏马,翻过一座座高山,涉过一道道河流,穿过一片片树林,终于在一条通往夏季牧场的小道上,发现了瞎熊的足迹。”请你划出句子中表示王子动作的词语,想一想,你从中感悟到什么?写下批注。笔者和这位年轻老师交流这样设计问题的意图,他认为这句话很重要,所以要特别提出来让学生学习。显然,这样设计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限制了学生阅读的面,他们只能停留在这一点的感悟上。5——7自然段中,花了大量笔墨写了王子与瞎熊搏斗的场面,旨在体现王子的英勇无畏。所以,自学问题的设置可以为:默读5——7自然段,划出描写王子与瞎熊的语句,并作批注。 这样的问题设置,能引领学生全面地与这部分文本对话,全面地作出个性化的阅读批注。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切入重点作批注,从而提高阅读的质量。这就需要教师深度解读文本,才能对此文本的教学价值了然于胸,才能把握课文的重点。

  二、 关注言语形式作批注

  王尚文教授说:“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关注言语的形式,即怎么说,怎么写,而不是说什么,写什么。”言下之意就是说阅读教学要让学生不仅得意,还要得言,做到“言意兼得”。为此,阅读教学中的批注,不仅要从内容入手,还要从言语的表达形式入手,即关注文本的语文元素。

  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关注那些“另类”的句、段、篇等品味咀嚼其精妙之处。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火把节》在表达上无论从整体、还是局部都很有特点。有的学生能抓住开篇作批注:这个句子“来吧”重复了两次,表现了彝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同时把一个“来吧”放到句子前面,就让人感到这个邀请特别有号召力、有感染力;有的学生抓住结尾作批注:课文结尾再次发出邀请“怎么样?来吧,到大凉山来吧……”,与开头呼应;有的抓住第十自然段精彩的场面作批注:这一段抓住了老人、小伙子、姑娘们的不同表现以排比的形式进行了场面的描写,很值得学习;有的则从整篇文章的表达形式作批注:这篇文章由三部分构成,每一个部分都是总分结构,以“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总起,使文章的层次很分明。

  在阅读批注中,关注了文本的“语文元素”,引导学生由单一的文本感悟转向多元的的语言形式的分析揣摩、文章写法的感悟发现,从而领悟文本的写法和技巧,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得到润物细无声的持续增强,课堂也更加语文化了。当然,要使学生的批注彰显语文元素,首先教师自己要有语文意识,能发掘语文元素,这样才能引领学生,发展学生。

  三、 关注疑惑问题作批注

  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悟,有悟才有会产生创新的意识,才会逐步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中,笔者注重交给方法,让学生学会质疑批注,即从课题、词语、句子、标点等疑惑之处入手。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可以进行审题式的质疑批注。当一个课题入眼时,不要马上读文章,应该咀嚼课题。如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装在信封里的小太阳》这个课题有的学生这样批注:为什么以《装在信封里的小太阳》为课题?“小太阳”指的是什么,它为什么能装在信封里呢?有的学生却作了不同的质疑批注:《装在信封里的小太阳》写的是一件什么事?是谁在信封里装小太阳呢?读课题作质疑批注,也是学生审题的过程,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品词析句式质疑,是学生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对词句进行玩味质疑。如《麻雀》课文中的一个句子: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老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有学生这样作质疑批注:作者为什么用上两个“自己”,是重复吗?又如《语言的魅力》第一自然段描写了与众不同的头发斑白、双目失明的行乞老人,还描写了衣着华丽的行人无动于衷、淡淡一笑便姗姗而去,学生这样批注:课文主要人物是行乞的老人,为什么作者要花这么多笔墨写行人的表现呢?学生在对词语、句子进行质疑的过程,也是理解、评价、鉴赏能力形成、提高的过程。“言文而无标点,在现今是等于人而无眉目。”为此,要引导学生关注标点符号。。如《麻雀》中的这一句:猎狗愣住了,它可能没料到老麻雀会有这么的大的勇气,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学生就捕捉住标点符号进行质疑批注:为什么两个“慢慢”之间要放顿号?第一个“慢慢地”后面的逗号改为顿号,好吗 ?

  在阅读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对课文的理解就越深。质疑式批注的阅读方法,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听课,才会真正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 

  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与探究精神。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脚步。”实践证明,生本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让学生提前阅读,提前批注,翻转了课堂,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使阅读过程从被动逐渐演变为主动探究的发现,切实提高了学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等,使孩子们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