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议初中语文有效教学
【作者】 赵 娟
【机构】 新疆博乐市教育局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灵魂,课堂教学作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决定着整体教学效率和最终教学效果,并且是教师的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是每个老师的永恒追求。【关键词】初中语文;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根据美国教育学家加涅的观点,就是凡是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活动就是有效教学。通过学习,我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了教学有效性的尝试与实践,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法,收获语文教学的独特喜悦。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决定的作用。首先,给学生平等参与教学的机会,并充分发挥其主动作用,多一点师生诸如对话、问答、互动、交流等多边活动,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变独脚戏为群英会,变单调为丰富,变枯燥为愉悦;其次,给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让学生有发现、思考、想象的余地,进而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新的教学体系;再次,教师要允许学生拥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鼓励学生怀疑、挑战师长的意见,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从不同角度、相反的方向、超常规的方式进行思考和提问,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鼓励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教师要信任学生,信任就是要相信学生有发现问题、探索方法、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能力。由此可以营造出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自觉学习的热情高,同时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二、营造教学氛围,还学生以课堂
课堂教学要想达到激发学生主动思维,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的目的,教师首先要洞察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反映。如果课堂上有学生有小动作、开小差,那一定是教师给了他偷懒的机会。每堂课,每位学生都有45分钟学习的权利,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给他们45分钟的收获。要想做到课堂上不浪费任何一个学生的时间,教师除了必须在课前作好备课这一环节的工作外,在课堂上必须留意每个学生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只有这样他才能知道学生是否在全神贯注。只有保证学生是在做与课堂有关的活动和反应,才能顺利地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为此,语文学习应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质疑、问难中学,应当是语文教师的首要职责。
三、完善“课堂”教学
有了客观的环境,有了优质的教案,更重要的就是去有效实施了。有效教学需要一个“课堂”。我们的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旨在提升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体验真实的过程和方法、激发丰富而独特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大语文课堂。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像一下,莘莘学子仅仅为了考试而被迫无奈地坐在教室里,日复一日地读写训练,这不是折磨又是什么?这样就能达到急功近利者们所追求的高分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除了小小的教室及其他语文环境,更要与家庭、社会接轨;二是学习形式的活泼多样:合作学习,小组探究,专题研讨,演讲赛,讲故事比赛,书法比赛,辩论会,办手抄报,看电影,评论电视节目,家庭读书竞赛……;三是训练时间的持续恒久: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等到初三了才去没日没夜地临阵磨枪呢?从七年级的第一天起便系统地教学我们的优化语文;四是知识体系的相对完整:它不是要考根据语境和拼音默写常用词语吗?那我们就每天都去关注一下报刊杂志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家里订的电视报,学校的橱窗,班级的语文角都可以发挥作用;它不是要考理解性的古诗文默写和古诗词赏析吗?我们就来个每日一练,大家轮流来试着赏析自己喜欢的唐诗宋词,先讲给老师听,再去当小老师,跟大家共享你的阅读体会,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它背出来、默出来。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感受“兴观群怨”的诗歌功能,让学生亲身体验“人外有人”的朴素真理,激荡其诗情,丰富其底蕴;这就是我们需要的优化的语文环境,师生一旦享受到集体备课和课堂教学的快乐,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变被动参予而为积极投身其中,毕竟我们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的宗旨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四、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能够为语文课堂提供文本、图形、静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教育资源,改变传统的信息呈现方式,为我们语文课堂营造了形象生动逼真、知识表现多元化的情境。现在由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把以往以文字为单一载体的信息呈现方式变为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综合呈现,为语文教学营造了形象生动逼真、知识表现多元化的情境,非常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语文教材的编写方式大都以单元编写,每单元的课文内容往往围绕同一个主题,有一定的系统性,但比较单一,某篇文章只能出现在某一个主题单元,还不能充分挖掘其全部作用。我们可以利用课件把同一题材或同一作者的作品进行重组,让学生整体认识某一题材的写作特征或某一作家的作品风格、思想个性。在总复习时,利用课件重组的语文教材,可以大大提高复习效率。比如诗词复习,对于古代诗词部分我们应注重整体把握,如果依旧按平常的诵读指导,语言品析、情境创设等方法,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果运用课件,那完全不一样。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激活初中语文课堂,提高语文学习效率,但它不是万能的,切不可滥用。无限制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势必会影响学生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如阅读文学作品的原著与观看改编的电影不是一回事,文学作品往往会有更多的空白,让人去想象与联想。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不能低估教师个人魅力的作用。同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还要注意使用的副作用,把现代信息技术用得有效、高效,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注重运用教学方法,追求教学的艺术性和科学性是有效教学的效益点
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还课堂于学生。一般情况下,我将课堂结构设计如下:先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进行思考,懂得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针对同学提出的问题,全班齐思考,齐讨论,共同来解决问题;最后是通过个人的体验与感悟,能对课文内容提出与众不同的、新颖的、科学的见解,以期达到“语文学习是把思想、语言、文字三项一起训练,使之相辅相成,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叶圣陶语)的目的。譬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时,我采用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方式,课前安排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提出具体要求:将这篇童话故事改变成适合表演的剧本;根据自己的想象,对课文进行大胆的改变,可在不违背原意的基础上增加或删除部分内容;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扮演的角色,并将人物性格特点尽情展现出来;充分考虑人物的特点,设计表演时的表情、语态、动作;进行小组合作。为了能够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们反复阅读课文,讨论有争议的内容,并找老师求证,高质量地达到了设定的教学目的;为了表演好节目,小组同学人人主动、热心地参与讨论、改编和排练,提出改进意见,收到了合作学习的高效。这就使课堂教学成为“生疑—质疑—释疑—激疑”环环相扣的过程,从而保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使语文课堂教学高潮迭起,成效最大。而作为教师的我,却在课堂上充当了一个欣赏者、评价者的角色,起到穿针引线、推波助澜的作用。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必须树立为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形式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项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