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如何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作者】 徐 杰
【机构】 新疆霍城县清水河镇中心小学
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断提高教学要求、教学基准,使教育教学推向了现代化,因而教学内容、教学目的都要以现在的学生要求为基准,也就是说学生是现代课堂的主体,而教师是这个“大舞台”中的客串,所起到的作用是点拨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悟性,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这一方面得到更进一步的升华,说到底就是对当堂教材的再创造、再处理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应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
一、精心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每堂课在设计之前要有预设,如果预设未曾把握好,那么就是对教学内容没有进行深掘,因而在教学中要适当的给予补充,要适当的给予点拨。正如写作文,增添适当的一字一词一句也可能成为文章重点,使习作增色不少,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种方法,有时也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其关键就在于对教学内容的升华艺术的巧妙性。
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的语文课堂趣味
在自身的课堂教学中,体会到教学内容得到升华,可用对比的方法,通过正反方面的对比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升华。比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时,紧抓教材主神“以情感人、以情悟理”。感受当时社会的黑暗,但现在的孩子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社会现实,未曾体会过人世间人情如此淡漠,因而他们无法更深刻的体会到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为了让孩子们更深的了解课文内容,教师对整篇文章给予读的指导,让他们通过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正所谓“读进去、想开来”,在读中让学生想象:假如小女孩生活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她家里遇上天灾人祸,在大年夜里她在街头卖火柴,世人们将会怎样对待她?她的结局会怎样?提问后此时放映一节片段,通过片段让学生感悟社会主义国家的温暖,在中国有一个小女孩五岁得了白血病,因家里贫穷,父亲便卖了家中值钱的东西,给孩子治病。此情感动世人,世人们伸出了援助之手,捐钱、捐物国家政府机构援助,医疗人员为此感动,竭尽全力救她,用爱心帮助她,让孩子感受到人间处处都是爱,她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中。看完片段继续追问,前面所设的问题,生活在热心助人的社会主义社会里的孩子们一定会说:○1大街上的人们会给她钱花,让她回家过年。○2会给她捐赠衣物,让她的小手和脚不会冻得发紫。○3会把这个可怜的孩子带回家过一个祥和的大年夜……通过孩子们说可以看出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温暖、关爱、幸福伴随着她,因而她的结局不会是那样的悲惨。从而使学生思想认识得到了一个理性化的飞跃。卖火柴的小女孩之所以受苦受难与当时社会性质有关,如果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淡漠的话会出现一个又一个卖火柴小女孩类似的悲剧吗?进而让孩子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处在不同时代的两个孩子通过对比,再对两者所处的社会性质通过对比,让生活在现实中的孩子感受颇深,领会到卖火柴小女孩当时的处境和心理。
三、找规律编口诀,让课堂教学更富趣味
古人常说画龙须点睛。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通过“眼睛”让我们读懂其中的奥妙。正如讲课也是如此,课堂上如能在教学内容关键处“点”上一两句话可以使学生茅塞顿开。如做一道题学生做过有关的几道题以后可以用一两句话总结出这一类题的规律。再比如学生在做形近字区别时有些形近字学生很难正确区别容易出错,讲解纠正许多次,有些学生还是不能很好的分辨。见此情景为使学生的这种现象减少,我在纠正时总结出了这些字规律,把形近字的区别编成简短精悍的口诀让孩子们牢牢记住。比如“己、已、巳”在区别时,要牢记“ 己(jǐ)开、已(yǐ)半、巳(sì)封口。”和“戌、戍、戊”之间他们很难区别,但只要记住“横戌(xū)、点戍(shù)、戊(wù)中空。”几句简单的口诀却给学生带来了许多知识,这样以来学生的认识就不那么单一,而会有质的飞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肯在教材中下功夫那么教学内容会在自己手中得心应手,这些规律只要他们牢记在心里就会受益终生,这样以来课堂教学得到了质的升华,从而也培养了孩子多元化思维。
罗伯特?斯莱文认为:一个称职的教师,必须具备完成各种有效教学活动的能力。而优秀的教师,几乎都具有常人难以企及的“魔力”——他们的教学语言往往都个性灼灼,魅力四射,附着一种“诱人”的色彩。大多数小学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在具体、鲜明、生动的形象中凝聚着深刻的理性,教师用富有感情的语言分析讲解课文,能够调动起学生的感情,开启学生的思维,使之与教材、教师间达到情感一致,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对教学语言的设计,要像写文章一样仔细推敲,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
总之课堂教学内容的升华点燃了学生心头的智慧之火,使他们好文学、爱语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用导读、导思、导练的教学方法,使他们爱学语文并逐渐会学语文、学会做人具有了新的变化。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固然有令人欢欣鼓舞的新景象,但也不乏让我们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新做法。有的课堂色彩斑斓;有的课堂师生共舞、热闹活泼;有的在课堂上谈天说地而置文本于不顾。虽然这些课堂标新立异,但是在语文教学中要体现出语文学科的性质,体现语文学科的个性。课堂教学内容得到升华,这样决定了语文课堂的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从而使课堂洋溢着一种母语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个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