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作者】 所彭丽
【机构】 贵州省威宁县秀水镇新坪教学点
新课程改革犹如一缕春风,让沉闷已久的数学课堂焕然一新。课堂活了,学习的方式活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合作学习,给学生创设了与人合作和交往的机会。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然而在活跃的课堂上,总有一些学生难以深入其中,当大家都在积极探索、讨论、交流,享受探索学习的乐趣时,那些学困生却陷入了困顿状态,游离于课堂之外,无所适从……
面对这一现象,我有些不安:新课程的实施固然给中国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教育理念发生很大的改变,教师、学生在新课程中共同成长。但班级中两极分化现象却日渐严重,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了,而且两极分化现象由原来的中高段降到低段,现在一、二年级就出现了。针对这一情况,我对本校四年级3个班的学生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的成绩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一年级学生的及格率都达80%以上,优秀率达30%多,不及格的分数也都在50分以上;二年级及格率都略有下降,平均在75%左右,而且不及格的人中成绩在30分以下就有5%;到了三年级及格率明显下降,平均65%;今年四年级的期末考试各班平均及格率在68%,优秀率达到28%,而不及格的在30分以下已达9%,10分以下的学生有5个。当然这里可能存在一些其它方面原因,但从3个班总的情况来看,学困生的比例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而且有些学困生的成绩已经是很不乐观。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的教育理念更新了,学生学习方式改变了,课堂活跃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成绩应该总体提高才对,为什么“两极分化”现象却越来越严重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教师、教材的变化
新课标的教材给人的感觉耳目一新,体现了数学回归生活,让学生感觉可亲、可用,但是教材为降低难度,对有些内容进行了删、添,对有些教材内容及顺序进行了重新组织和编排,使得知识的跳跃性大,学生反而不容易接受,优秀的学生接受能力强,容易内化,而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加无所适从,从而加剧了分化。
对于教师来说,新教材给了教师很大的发展空间,挑战性也随即大了,教师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精心预设,又要学习新理论,研究新教法,努力应对课堂生成,所以教师的负担在无形中增加了不少,无暇顾及那些学困生,久而久之就使得分化更加严重了。
(二)学业负担重,对学习缺乏兴趣
刚入学的孩子对任何知识都充满了好奇,任何有意思的东西都想学、都愿意学,孩子的思想也比较单纯。而随着年级的升高,要求学生由原本的直观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还是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之上,不能适应新知识的学习,在多次失败的打击下逐渐缺乏了对学习的兴趣,也打击了他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再者,学生之间个别差异较大,在生活体验上也存在差别,因此出现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再加上自身的不重视和学习目的不明确,就引发了两极分化。
(三)数学认知结构欠缺,不能为后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的知识框架是先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全貌,然后再具体问题上细究。教材的结构跳跃性、系统性强。在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的形成都必须借助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不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结构,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如人教版四下的简便运算这一章节中,首先学习的是加法和乘法的几种运算定律,在此之后就要巧妙的用到这几个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对于定律掌握不好的同学来说简便运算一点都不简便,因为他连最简单的运算定律都没有熟练掌握,就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因此在后续的学习中是困难重重,使他丧失了前进的勇气。
面对数学教学中越来越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我们不能再视而不见,要深刻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从而改变目前这种尴尬的局面,使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那么怎样让学困生学而不困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深入研究教材,创设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凭借。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教材,一是要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吃透知识点;二是要从微观上正确把握各册的联系及不同的目标。不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材上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教育一个富有个性地、活生生的人。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新课程提倡教师要依托教材,提炼教材,但更要依据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合理有效地开发教材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只要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掌握,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教师在把握好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可以对教材作必要的调整与重组。
二、注重以教促学,加强方法指导
过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它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课程改革后,教师们纷纷转变了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真正的主人,这是我国课堂教学的一大进步。我认为,说得通俗一点,学生是主角,教师就是导演,要想拍摄出更好地电影,必须有导演的统领全局的有效指导。
因此,教师应积极了解学生思考的情况,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情趣,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绝不能袖手旁观,放任自流,要充分发挥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在课堂上应该放开手脚,当点拨就点拨,当讲授还需讲授。现在提倡,老师们对于课堂中出现的不同算法给予肯定,这无可厚非,但是肯定之后要对那些麻烦及落后学段要求的方法给予必要的说明,要正确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关系。反之,会对学生的后续发展极为不利,特别是学困生,更要加强优化的方法指导。
三、培养学习兴趣,加强个别辅导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教学艺术去感染学生,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愿意学、乐于学。一个学生知识点的欠缺很容易弥补,可是如果孩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问题就严重了。一般的学困生都是由于对学习没有兴趣造成的。爱因斯坦就这样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学生一旦对数学有了浓厚兴趣,就会自觉地去探索,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可见,激发兴趣,重立自信是我们应对学困生的积极的教学策略之一。
当然,学困生知识基础已经欠缺,要他们把每一节课的知识点全部在课堂上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即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已经被调动,如果老师在课外不能对学生所欠缺的知识点加以辅导,势必给他们造成知识衔接上的漏洞,不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对学习又会失去兴趣和信心。久而久之,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将会越来越差。新课程强调“人与人的交往与合作”,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后辅导可以是优秀生与学困生之间的结对帮扶。
防止和缩小学生学习数学中出现的两极分化,还有大量辛苦的工作等着我们去做,需要我们奉献一颗爱心。相信只要我们教师在防止和缩小学生学习数学中出现的两极分化上多费点心思,运用我们的真情和智慧去顾及到全班的每一位学生,就一定会有出乎意料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