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试谈新课改下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的高效教学

【作者】 刘赛华

【机构】 新疆巴州且末县中学

【摘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把新课改的内涵真正落实到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学生创造一个“好学语文、乐学语文”的新课堂,构建高效教学新模式,是每位教师都必须思考和探究的新问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高效教学
【正文】

      进入高中阶段,学生思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抽象思维被更多地运用到了学习中,这一现象不仅只是体现在数理化教学中,在语言文字理解中也能够得到充分体现。综观高中语文必修与选修教材,很明显,中国传统古典诗词分量明显增加了。可见,新课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十分重视的。那么,如何更好地落实这一基本目标,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知人论世,怀古诵今,势必是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难点。

  本文试图以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的《李清照词两首》为教学案例,抛砖引玉,谈谈我对古典诗词如何进行高效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知人论世”

  在进行这一篇课文的教学时,我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前对李清照所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人生经历进行深入了解,并形成“人物关键词”记录在小卡片上,以便进行展示。也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我们在这里说的了解时代背景,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讲授的某一首古诗词所处的时代背景,而是了解中国自开创诗词先河以来每一时代、每一个阶段诗词的创作意图、发展特点以及代表作家作品。能够在纵向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多角度、多侧面、深入地理解每一位诗人、每一首古诗词的创作意向,那么学生才能够较为准确的分析和评价古诗词中的精粹,也才能够在对我们灿烂的古代文化遗产发出慨叹的同时,重新审视近现代诗词发展的趋势和优劣,进而做出自己理性的评价。那么这一过程的完成,就需要同学们积累作家作品知识,熟悉作家作品。如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元稹、杜牧、李商隐,宋代的陆游、苏轼、王安石、李清照等人的作品都选入了高中的课本。对于这些名家名作,学生不但要熟悉,更要理解他们的代表名作,能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同学们的分析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反复研读词作,体会诗词意境 

  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鉴赏词作,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这也就是我们在前面说的首先耍熟悉作家作品。在此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设置情境,品味作者当时进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师生在研读过程中,可以运用“以诗解诗”的方法,学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更能纵横联系,加强古诗词之间的相互理解。比如在学到《声声慢》时,引导学生记忆有关“愁”这一人类特殊感情的相关诗词句,同学们踊跃发言,说出了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范仲淹的“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愁更愁,化作相思泪”等。有些同学甚至高声朗读戴望舒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位,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我也借此提出问题探究:古人与今人对“愁”这一感情的体会有何异同?同学们各抒己见,踊跃发言,答案也层出不穷,各有千秋,但却能够鲜明地表述出对古今诗词中对“悲秋”这一文化内涵的特殊运用,继而引出李清照晚年那种悲愁和孤苦,课堂学习效果显著。

  三、引导学生背诵,学习语言艺术 

  以目前的教学状况而言,大多数学生学古诗词的渠道仅限于课堂。课余时间他们不会去主动学习古诗词。为什么古代文人大多出口成章,谈古论今,头头是道,而今的学生用词匮乏、表达生疏?其原因概莫如此。如何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学习古人用词用语之道想必是最便利的捷径了。实践证明,多背诵一些具有悠久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杰出诗文,伴随着生活阅历的渐趋丰富将会转化为一笔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他们不仅给学生提供语言的滋养,而且融合在诗文中的风骨、情操、志向和智慧,还将成为青年人提升人生内涵和境界的重要力量。在教学中,我结合本单元所学的宋词,精选了李清照的部分词作名篇,如《武陵春》等作品进行课外赏析,另外还让学生在课外品读《宋词三百首》、《花间词》、《唐诗词鉴赏词典》和学生喜欢的一些词作家的名篇,要求学生定期背诵,经过一段时期的背诵,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进一步提高,能把古诗词中的名句恰如其分地运用到口头表达和作文中。我们经常说“诗是语言的艺术”,其善用含蓄、精练的语言表露诗人的感情。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特点,故要欣赏诗歌,必须发挥想象、联想。让学生在品读诗歌、解析诗歌时将精练的诗歌,以诗般精美、流畅的语言,加以丰富的联想、想象,以多变的形式,去书写出一篇篇优美的品评文章,整体的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了分析、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并能将诗歌理解的更加透彻。 

  四、注重对词作的全方位鉴赏 

  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多半是介绍时代背景、作者、讲解词语及内容,再要求学生背诵默写。整个过程是程式化的,其弱点在于教师讲的的太多,学生感知的太少;分析得细而碎,没有给学生留下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诗词具有跳跃的时空、朦胧的主题、深邃的意境等特质,决定了人们对其解读必出现多元性的现象。与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达到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意识,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的品质。具有终身受用的学习能力,具有创新的精神品质”是完全吻合的。因此,教学中我们绝对不能再以模式化的套路来规定诗歌的表情达意。

  相反,应该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手段,为学生提供了解诗词鉴赏的途径,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欣赏音乐等手段来引导学生鉴赏和品评,学会独立解读诗词,能够结合所学过的古诗词知识,融会贯通的理解和赏析,从而学会用诗歌去解读时代。而不是用时代来束缚诗歌。能够使用“清新、绚丽、明快、含蓄”等的鉴赏术语和“情景交融、托物言志、以动衬静、以乐写哀、欲抑先扬、深化意境”等的表达技巧,在学会赏析的同时,能够把古诗词人精妙的写作技巧融合到现代文的写作和鉴赏中,势必会大大提升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今后步入社会的人际沟通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我精选了重庆卫视精品读书栏目《品读》中关于李清照《醉花阴》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视频,声画并茂、形象生动,使学生更贴切地了解词作,还让感兴趣的同学学唱两首词,他们兴趣甚浓,效果明显。此外,还介绍一些名家的鉴赏作品让学生品读。

  五、提出研讨问题,指引深度交流 

  在古典诗歌教学中,不应该只是一味地以灌输知识为主,而更应该关心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尝试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潭死水。教学中,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从自身发现问题出发,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或验证原理。例如,在教学辛弃疾的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同学们发出疑问,为何两首词都提到了“英雄”一词,在当时英雄涵盖哪些内容。同学们的疑问激发了我的教学灵感,我在结合时代背景与同学们交流的同时,也向同学们发出一个探讨题材“英雄是否离我们越来越远?”同学们通过分组讨论和查阅资料的方式,分析了每个时代渴盼英雄出现的深层原因,进而扩大了“英雄”一词的涵义,具有深刻的教育和启发意义。通过这样的深度交流,学生对诗词就不仅仅停留于接近或欣赏的层面,而是上升到探究的境界。

  综上所述,充分利用现有教学手段,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古典诗词的高效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下高中新课改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