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提升文化素养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作者】 吴亚明
【机构】 贵州省都匀市民族中学
在今天的课堂上,一个缺少文化积淀的政治教师会可能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视野不宽,教书乏招,搬教参,对答案,死记硬背;底蕴不厚,创新乏力,面对学生的质疑,一问三不知,无法形成课堂互动;修养不足,育人乏术,有责任心而少艺术性,貌似很优秀,其实问题多多,反思能力低下,情趣不多,生活乏味,心灵缺乏阳光,难与学生交往沟通。课程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次文化冲突与变革。今天的中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获取信息渠道多,对新事物的追求与敏感,远远在很多教师之上。因此,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做学生喜欢的政治教师,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克服和消减厌学心理倾向。
政治教师的文化素养就是教师能娴熟地运用教学方法技巧,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化积累,逐步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显示独特的教学魅力。但文化素养不是知识水平和学历水平的简单相加,而是经过较长时期的培育和积淀而成。具有丰厚的文化素养是政治教师站稳脚跟、求生存谋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行业资本。有了丰厚的文化素养,课堂教学才能驾轻就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教育学生才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深入浅出,不至于简单粗暴;与人交往才能豁达开朗、从善如流,做到诙谐幽默、妙语连珠、启迪心智,不至于腹中空空、语言干瘪。政治教师文化素养的缺失、文化底蕴的浅薄,必将导致课堂的僵化,学生厌学不可避免。
新课程背景下,政治教师该如何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呢?
第一、关注生命文化。人类活动从本质上说是维系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教育作为一种生命的传承形式,其目标就是生命的和谐、充盈与完满,教师应该是拥有浓烈生命意识并能将这种意识贯彻到教育实践中的工作者。教师的生命意识包括:从学生层面来看,要尊重每一个生命,平视每一个生命,不放弃每一个生命,哪怕是有缺陷的生命,让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享发展的、愉悦的、健康的生命;从教师层面来看,要关注自我的幸福体验,关注自我的生命质量,关注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让自我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也同样享有发展的、愉悦的、健康的生命;从教学层面来看,要注重互动,注重对话,注重生命轨迹的相交,政治教师应该从生命的高度,注重人的自身主动发展,真正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和生活世界,以生命的全程发展为目标,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意志和道德等方面内容的全面展开,使学生的人的价值和尊严得到充分体现的教师,才能为学生喜欢和爱戴。
第二、重视阅读,夯实文化素养的基础。林语堂说,“读书可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性灵。”政治教师读书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读业务方面的书,尤其是教育教学专著、经验介绍、案例随笔等,并用其中的一些内容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以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二是要博览群书,做到“上知天文,下识地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视野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的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所以,教师要不断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读报刊、读网络、读经典等等,持之以恒专心阅读,日积月累,完善知识结构,增长教育智慧,强化人格魅力,提升文化素养和品位,丰厚文化底蕴,才能获得与学生交流的共同语言,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成为学生喜欢的教师。
第三、积淀丰富的本土文化,增加文化素养的深度。作为政治教师,假如不了解一定的本土文化,其知识结构还是不完善的,其文化素养也厚实不了。教育的起点是生活,必须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现实生活,积淀一定的本土文化是教师成长的基础,政治教师具备了相应的本土文化底蕴,用文化精髓来构筑学生精神家园,更能增强教育教学的感染力,提高提高课堂效率。要将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使教师的成长贴近生活实际,在工作和生活中感受本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提升文化素养,并通过课堂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祖国的自豪感。
第四、在实践中获取教育智慧。由于教学情境错综复杂瞬息万变,教育对象的千差万别,也由于政治课堂教学中必定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要求教师具备一种快速作出反应,果断采取措施,妥善处理问题的独特心理品质,即敏锐地发现学生的细微变化,根据学生的心身特点,创造性地进行教学,闪现智慧的火花。所以,优秀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开阔的文化视野,还应该具有灵活解决复杂教学问题的智慧。教育智慧是教育应有的品质和状态,是教师发展的最高境界,表现为教育过程中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表现为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的教育境界。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教育智慧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来呈现出,从这一角度来看,教育智慧主要表现为教师对于教育教学工作规律性的把握,创造性地驾驭课堂和深刻地洞悉学情,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教师的教育智慧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教师职业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许多优秀教师成绩斐然,根本原因就是热爱教育事业,并把其当作是生命的一部分。所以,要成为一名智慧型政治教师,首先必须认为自己最适合做这一工作,内心满怀对教育教学的渴求,进而打开心灵的智慧宝库,把学科目标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积极实践,大胆创新,因材施教,才能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技能,形成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教学风格,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才能让课堂始终充满活力,让学生始终满怀学习兴趣,不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消减厌学心理。第二、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是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成功之路,也是我们政治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教师科研能力的强化,正是教师创造力的表现,更是教师教育智慧的体现。教学研究根植于实践,要把自己的日常备课、教学过程、教育策略、相关活动的内容,与自己提出的研究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开展研究,使研究、学习成为工作的一部分,与同事对话、与专家交流,则会丰富教育科研的内涵,扩展科研的效果,将使个人从集体智慧中获得启发。第三、教学反思能够唤起教师对教育生活事件中最真实的问题的关注,是教师走向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反思一般包括这样一些要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当教师用这些疑问去思考所面对的教育现象时,发现那些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时,就形成了自己的经验和智慧。
根据课堂教学环节,导入课程要精彩。方法不拘一格,或设情景、或置悬念、或导兴趣、或提问题,关键是导学设计既要充满魅力又要符合学生实际,让学生分析和感悟,引导生疑并释疑。课堂设问要有艺术,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交流、对话和互动的重要形式,教师机智提问反应在精心设计问题,有的放矢,步步深入,层层启发。把学生的思维逐渐引向深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既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知识的强烈愿望,又能培养思维能力。
讲授过程有选择。课堂上释疑解惑、循循善诱必须通过教师适当的讲解来实现,智慧的讲解表现出为注重师生互动,不搞一言堂,突出重点难点,不宜过多过细,要联系时政热点和生活实际,力戒枯燥空洞,对知识中的核心问题、易混易错的关键概念,要坚持讲清讲透。
教师在迁移知识要有策略。课本上的知识往往是零乱的、分散的,学生对其中许多内容也缺乏体验和感悟,有经验的教师会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结构网络,并依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创设问题情景,把知识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让学生热爱知识、亲近知识、内化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化抽象为直观,化冗繁为明快。指点迷津要有技巧。在学生迷惘困惑时,不是轻易告知方向或现成答案,而是循循善诱,激发其探究潜能;在学生望而却步、畏缩不前时,不是板着面孔训斥或生硬地拽着走,而是通过点拨引导,点燃其内在的精神之火。应对突发事件要有机智。当教学现场中出现某种突发事件,教师的教育智慧表现为遇事不慌、沉着应对,善于驾驭,把事件本身转化成一种有利的教学时机,恰如其分地把课堂引向高潮,推向深入,彰显教师博大的胸怀、潇洒的风度和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