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物理习题讲评课探究
【作者】 杜 宇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实验中学
习题课是物理教学中的一种重要课型,是训练学生思维、巩固知识、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反馈信息的常用手段。通过习题的测试及时反馈学生存在问题、困惑,以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技能、形成良好的思维。尤其是进入初三总复习阶段,考试、练习甚为频繁。在此之后的练习处理便显得尤为重要。习题课与新授课不同,不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进行习题评讲,是很多老师感觉较为棘手的问题。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现将一些经验总结如下,以饷读者。
一、搭建平台,促进交流,争论辨析
试卷测试是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绝佳实践,在一些小的课堂测试之后,教师不急于给学生纠正答案,而是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学生之间相互纠正答案、讨论、辨析、争论,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给学生表述思维过程的机会,增加学生与学生讨论问题的时间。在学生充分讨论之后,一部分试题尝试着让学生进行讲评,这样至少有三个优点:1.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课堂效果;2.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回答当中发现学生思维误区、偏差以便于做出正确的诊断,从而解决问题。3.容易引起争论的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现实与物理原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平时形成的概念与严格定义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问题,争论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理解特别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讲解所无法达到的。对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大有好处。比如笔者在单元训练中有这样的题目:
例 将分别标有“1A,5”和“2A,1”的两个电阻串联接入电路,为使电阻不被烧坏;总电压不得超过_______V。若将它们并联起来,干路上的电流不能超过_______A。
在学生讨论时巡视发现第二空白处学生普遍填写3A。分析原因不难发现学生只是简单地将两个电阻各自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值简单的相加,而忽略了题目的条件即并联后两个电阻两端的电压相等,没有真正地进入状态。如果直接给出答案,学生被动接受,效果不理想。怎么办?把问题抛给学生去辨析、争论,教师适当地点拨、提醒、引导,通过生生、师生的互动让学生掌握知识解决问题,同时还激活了课堂教学气氛,一举两得。
二、情感投入,任务驱动
习题的评讲中,不少老师一旦看到学生的解题效果不理想就会火冒三丈,对学生横加指责、冷语相向,大可不必如此。笔者以为一堂好的评讲课,表扬激励应贯穿于整个讲评始终,要善于从试卷中捕捉每位学生的闪光点;一堂好的讲评课,应该是发现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充分肯定成绩,鼓励和表扬学生的进步(落实到具体的学生,具体的题)。要注意因人而异,从解题思路、运算过程、运算结果和书写格式上等,细心寻找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试卷上的“闪光点”,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信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情感等积极因素,激发勤奋好学、产生经过努力能取得更好成绩的愿望。老师应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吝啬自己的感情、以高涨的情感感染者学生,在这样的条件下适时地提出要求,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听课,其效果可以想见。
例 在某一温度下,两个电路元件A和B中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如图1所示。则由图可知,元件A的电阻为??? Ω;将A和B并联后接在电压为2.OV的电源两端,则通过A和B的总电流是????? A。
比如在讲解上题时,笔者充分肯定了学生的解题思路、方法、以及取得成绩并作出适当的点评之后,适时向学生抛出如下问题:1.元件B的电阻值是多少?2.你还可以从这道题中获取那些信息?3.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有哪些?解题的突破口在哪?4.归纳解题方法等等。
三、适时提问,变式练习
习题讲评是物理复习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提高物理复习质量的关键。由于习题课的枯燥,教师光靠静讲、维持课堂纪律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是达不到要求的,而应以授课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钳住,激发学习兴趣,赋予学习动机。因为学生在答问时精力集中,而在听讲时有时散漫。如果注意力集中,大脑中只有一个学习兴奋中心,听课效果就比较理想、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听课情况适时地提问。
学生独立测试是要培养学生善于分析和应变的能力。教师在讲评过程中要力求精讲精析,抓住典型的错例,择其要点加以点拨,充分启发学生思考,对重要的解题思维和方法进行有效的归纳与训练。所以每道题按原题讲评完之后,教师要把原题进行变化。同学生一起进行解题后的小节与反思,即对某知识点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进行合理发散。既可以对原题的提问方式进行改变,对原题的结论进行衍生和扩展。由一般到特殊或由特殊到一般,也可以把习题的因果关系倒置;还可以把几条题目,几个过程进行组合等,这种方式立足于基础,不刻意求难,注重渐进,有阶梯性和合理性,让学生感到别开生面,解题的积极性就能调动起来,思维被拓展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应变能力。
四、竞争促合作,合作促发展
学生大多存在着眼高手低的毛病,对于小问题往往容易失误。在试题评讲时,对于看起来很简单、容易解决的问题教师往往一带而过,从而忽视了思维训练的契机。在评讲中笔者尝试着改变评价的方式,不单单要求学生解答出结果而是引入竞争机制,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对问题从不同角度重新审视,即寻求一题多解。力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途径去分析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愿望,逐渐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创新分析,利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设计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佳方案。鼓励小组合作、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
在小组合作完成之后,针对每个小组的解答进行适当的点评(可以是学生陈述思维过程,可以是组与组之间的互评,也可以是教师的点评等)指导学生进行考点分析即思考试题在考查什么知识点,这些知识点理解时有哪些注意点,该题是怎么考的,解题的突破口在哪里,什么又是最佳解题途径。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辨别分析能力。最后师生共同小结,选择最佳解题方法。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巩固了知识,又训练了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