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例谈小学语文中的寓言教学

【作者】 袁昌建

【机构】 贵州省罗甸县新民小学



【正文】

       寓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也是学生生活“基石”,寓言,以鲜明的教育性、强烈的讽刺性、曲折的情节性为特点,篇幅短小,言简意赅,具有独特的文本个性,被称为智慧之花、哲理之诗、正义之剑。由于寓言文本的这一特殊性,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在寓言的“言”与“理”之间取舍失当,进退失据。正确认识和分析这些教学现象,对我们准确定位寓言教学的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循文而悟理,寓意的自然抵达 

  【现象描述】寓言教学是“言”“意”兼得的过程,二者理应相互促进,和谐统一,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失之偏颇,主要表现为重意轻言。有的教师盲目执着于对寓意的深挖细究,穷追猛打,而忽视了文本语言的教学价值;有的教师甚至直接把寓言教学等同于说理教育,语文课变成了思想品德课。比如一位教师在执教《 揠苗助长 》时,初读环节就直奔主题,直接问“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在反复启发下,几个学生答出“农夫太着急了”这个结论。显然,这个答案仍停留在内容层面,与教师准备好的“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这个板书不符,故而继续追问“你懂得了什么道理”,于是学生面面相觑,课堂一片沉默。 

  【对策解读】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身体,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灵魂。”这个经典譬喻隐含的意思是:寓言故事,“言”和“意”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而上例中的教师就犯了把“身体”与“灵魂”相割裂的错误。文本还未深读,词句还未品味,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都尚未具体感受之时,突兀地空谈道理,其理解往往是肤浅、刻板甚至是错误的。寓言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但是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却是丰满传神、栩栩如生的。教学寓言,教师应该站在语文学习的角度,以文本为依托,重在文字的训练与感悟上,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品读揣摩,展开想象,在故事里“走”几个来回,待到故事了然于胸,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抵达寓意自然会水到渠成。 

  二、适当而有效,文本的合理拓展 

  【现象描述】作为寓言故事,大多短小精悍,浅显易懂,因此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进行适度的拓展来丰富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是值得提倡的。然而我们在课堂上也看到了,有的教师执教《 螳螂捕蝉 》时,初读环节就出示文言文进行拓展,整个教学过程都在从文本中逐字对照寻找释义,给原本简洁清晰的教学任务盲目加码。这样不仅无端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也直接影响了固有目标的实现。有的教师盲目扩展,甚至挖掘到“春秋时期,吴国政局与各邻国关系”这样的深度,逐一剖析。表面看教师引经据典,文化味浓郁,可实际上拓展的内容是否适当、使用的时机是否合宜,都值得反思。 

  【对策解读】寓言教学应该在简约与丰厚之间把握好尺度,既要关注年段要求,又要联系文本特点。拓展必须做到“适度”和“有效”。只关注文本,则稍显单薄;过度拓展,则会使教学目标模糊不清,教学内容过于艰涩,导致教学过程繁冗低效。 

  同样以《 螳螂捕蝉 》为例,了解吴国的实际处境是理解侍从喻谏成功的一个难点,此时的拓展成为了必要。那么如何呈现拓展内容,使之更有效?教师可以一边讲解一边用简笔画的方式画出以吴国为中心的列国环视图,学生就能清晰地看懂吴国当时所处的环境:一旦它贸然出兵,虎视眈眈的邻国对吴国的威胁是不言而喻的。借助插图与简笔画,这样的拓展,简洁高效,谁为螳螂,谁为鸣蝉,谁为黄雀,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目了然。当然,课堂实践时,最好先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具体语言出发,抓住“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这一句品读,再相机出示简笔画。这样一来,言意兼得,语文味会更浓郁,效果也自然更好。 

  三、新鲜而有趣,教法的推陈出新 

  【现象描述】寓言大多有亲切可感的形象、妙趣横生的情节,与儿童有天然的联系,为小学生所喜闻乐见。寓言教学就应当紧扣这一文本特点,念好“趣”字诀,有效组织课堂教学。但遗憾的是,我们不少教师,眼里有“寓”有“言”,偏偏缺失了“趣”。不管教材是以一个故事的形式呈现(单篇寓言),还是以一个系列的方式组合(二则或三则);无论是初学者的简单文章(如《 狼和小羊 》),还是高年段的复杂文章(如《 螳螂捕蝉 》),只要是寓言课,就只走一个流程:出示课题,质疑问难,疏通文脉,总结寓意。这种不关注教学对象,不体现文本特点的流水线式的教学模式,枯燥单调,很难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学生这样学寓言,既留不下形象,也留不下语言,更留不下情感,而教学效果自然是既无趣也无语(语文)。 

  【对策解读】语文教学要达成语言教学的目标,教法上就必须推陈出新,把激发兴趣作为重点策略。那么,教师应如何根据学生年段和教材特点来组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流程,让寓言教学新鲜而有趣呢? 

  以教材中的第一则寓言《 狼和小羊 》(二年级上册)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它故事性强、生动形象的特点,抓住狼和小羊的对话,通过自由练读,分角色读、比赛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明白“找碴儿”“倒流”“背地里”“争辩”等关键词语的含义。同时训练学生关注提示语,体会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来读懂人物,最后以伊索的点评来揭示中心,初步概括出寓言的特点。学文后尝试续编故事:对付凶恶残酷的坏人,该用什么办法脱离险境呢?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自然能在互相启发中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收获满堂的惊喜。此法可以总结为“还权法”,亦即把表演权、拓展权授予学生,而学生则自然会“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啦! 

  随着年级的上升,在教学系列寓言(如《 寓言二则 》《 寓言三则 》)时,我们可以用“教—扶—放”的方式展开教学,把“还权法”扩大化。重点指导第一则寓言,然后提炼出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学第二则、第三则寓言,在此基础上汇报交流。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找准兴趣点,挖掘价值点,吃透重难点,让寓言教学得法得趣,情趣盎然。 

  总之,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积极探索寓言教学方法,通过寓言教学促进学生行为规范水准的提高,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思想水平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