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设教学环境,激发创新思维 ——“导学探究、自主解决”教学模式尝试
【作者】 韩志勇
【机构】 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学
【摘要】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中学数学教育应当重视学生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培养,是知识经济和高科技时代的需要。作者由“导学探究、自主解决”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开始,从五个环节、三个特点等两个方面,对云南省实施新课程伊始我校数学教学模式展开了一次探讨。【关键词】导学;探究;研究;自主解决;创新能力;培养;生成
我们正在走进二十一世纪这个知识经济和高科技的时代。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科学院早已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并开始实施知识创新工程;教育系统也提出了创新教育及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目标。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为培养具有高系质的创新人才打好基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培养目标及任务的变化,必然导致教学模式的改革。这就需要从单纯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教学模式。我从事多年的高中数学教学,摸索、探究、学习,在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的特点,尝试着针对新教材采用“导学探究、自主解决”教学模式。
一、“导学探究、自主解决”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及其效果
1.A环节设置问题或引导创设问题环境
根据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提出或设置问题。如: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提出和发现问题;根据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设置问题;根据学生在学习讨论、研究中的发现引出问题;从上课开始的10分钟,自行设计相关的问题。
问题是思考的起点。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教材内容提出或设置需要解决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维,激发探究问题的主动性,使学生明确本节课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以此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2.B环节师生平等探究讨论
对A环节提出或设置的问题,教师要通过引导、类比、对比、联想、观察、实验、归纳、化归,形成更数学化、更抽象化的问题;或形成引入探究、有希望成立的猜想;或者分解成更小、更具体、更可操作、更熟悉、更清晰并表现出递进层次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考更加科学化,为培养创造性思维作好必要的思想准备。
3.C环节激励学生自主地尝试解决问题
在B环节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已学过的知识自己解决问题。特别要鼓励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中的独创性和创新精神。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是“各自为战”,也可以“分组分群”,还可以“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式进行。对于一时“迷路”的学生,不要马上否定,而要尽可能地肯定学生思维中的合理成分。要激励学生,争取给更多的学生创设参与机会,使他们得到自主解决的训练和感受成功的体验。
当学生还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时,教师的“导”可以具体一点。比如可以从较低层次的目标做起。如“你能找出书中的新名词吗?有几个?是什么?”以后再逐步“导”出一些有用的学习技术,如写一段内容的关键词,压缩或展开教材的局部内容,盖住书上的一部分内容再推出或猜出它是什么,写一个内容的框图等。
4.D环节引导评价,及时总结巩固成果
教师引导学生对B、C环节中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总结。比如,让学生来评价:探究发现的是否充分,问题解决的是否有效、彻底、简洁,得到的方法和结果有何意义,有何应用价值?让学生表达锻炼更多些,老师不要把事做“满”。对于某一学生的评价或小结,教师还可以让另一个学生再作“评价”的评价,也可以让学生构作一些练习来巩固学习成果。
5.E环节求异探新,把问题的探究和发现解决的过程延续到课外和后续课程
课的结尾,教师要引导学生变维(改变问题的维度)、变序(改变问题的条件、结论)等方式来发散式提出新问题,并将新问题链引向课外或后继课程。需要指出的是,这里引导学生提问题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设问、疑问、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习惯。能否最终解决问题,由于受多种条件的限制,已不是最重要的了。最后教师布置三类作业:A类,不限定格式、方式的作业,如阅读参考书的相关章节,预习或在教科书的白边处写批注,作略解等;B类,有指定要求的常规书面作业,要“少而精”;C类,选做的作业,或探究性作业,或微型科研小课题等。
上面由5个环节组成的“导学探究、自主解决”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或操作时,时间上不受单一课时的限制。可以是一个教学单元(如连排两节课),也可以是一节课的局部环节,甚至可以延伸到果外活动和寒暑假的作业中去。
通过上述环节,运用“导学探究、自主解决”教学模式,进行高中数学教学,不仅使果堂活跃,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归纳问题、尝试解决问题、评价解决问题成果和进一步探究新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方式得到科学引导,创新能力得到培养。许多学生反映:上一堂这样的课,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方法,学会了思考。老师善于引导,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特别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这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
二、“导学探究、自主解决”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和目标
1.它是一种努力实现教学过程“两主”作用有机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导学探究、自主解决”教学模式,实际上是试图体现发现法、问题解决、引疑法、尝试指导效果回授等诸多教学模式的共同优点;试图努力实现教学过程“两主”作用的有机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创设好的问题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地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问题的探究、发现、解决上,而且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程度和方式,由学生自主控制来完成。这种“两主”作用的有机结合,不仅体现在当堂课上,而且和课堂前后问题的衔接、扩展、延伸是紧密结合的,并构成了问题链。把课前、课中、课后知识及问题组合成类似于食物链的问题链,就是一种不局限于单纯课堂教学的开放教学模式。
2.它体现了教学过程由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重心转移
教师要从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培养创新能力的目标来组织教学,就不能单纯地在课堂上只传授知识,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也不是简单地只由教师来讲授,而是要通过学生自主地自学探究,教师平等地参与学生的探究和学习活动来完成,并实现教学过程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重心转移。在这里,教师不应只是“讲演者”,不应“总是正确的指导导者”,而应不时扮演下列角色:“模特”——他不仅演示正确的,也表现正常的失误及纠正失误的思维技能;“参谋”——提一些求解的建议,提供可参考的信息,但并不代替学生做出判断;“询问者”——故作不知,问原因,找漏洞,督促学生完成进度;“仲裁者和鉴赏者”——评判学生学习成果的价值、意义、优劣,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想法和做法。教师按这样的不同角色的组织教学,可以做到把教和学融为一体。
3.这是由他律向自律方向发展的教学模式
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精神、创新总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把教师的外部控制转变成学生的自我控制的过程,也就是由他律向自律转变的过程。“导学探究、自主解决”的“导学”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学习的“模本”或“示范”,是学生完成自学的体验和准备。而学生在“导学”启示下进行探究,学会自学,掌握学习过程和自主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成功与挫折的体验。这种体验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意志品质、交往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进而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为“终生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这才是“导学”的最终目标。
以激励学习为特征,以学生为中心的“导学探究、自主解决”的教学模式,可较好地突破单纯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使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个性特长及创新能力等方面能得到提高发展。尝试这种教学方法,为我校适应新形势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打下良好基础,提供了一种可操作的教学实践模式。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委(顾源执笔):《进入21世纪中小学数学教育行动纲领》
[2]华东师大课程改革课程组:《上海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设想》
[3]教育报:《给你数学的美丽天空——张思明的数学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