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对纠正小学生唱读习惯的探索

【作者】 周丽华

【机构】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教育局



【正文】

      目前,许多小学生还存在严重的唱读现象,他们读书时把声音拉得长长的,就像唱歌一样,有的的还边读边摇头晃脑。这种唱读显得呆板、生硬、单调,使人听起来觉得厌烦。

  造成小学生唱读习惯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小学生处于孩提时期,他们在幼儿咿呀学语时,由于其生理特征,只能拖长声音模仿,这可算作唱读现象的萌芽。到了学前班自然延续下来,进入低年级识字教学阶段,也极容易带进学习字词当中。

  二是小学生刚刚认字,初学知识,对代表声音的符号汉字,很生疏,因而当他们看到字的时候,往往不能及时反映出字所代表的声音,所以读书时容易把字音拉长。

  三是部分教师对唱读现象缺乏正确认识,在教学中不注意纠正出现的唱读现象,甚至不自觉地领学生唱读,结果促成了学生的唱读习惯。

  唱读习惯对学生的危害不浅。小学生由于唱读习惯,在朗读时语调平淡,不能正确表达感情;由于唱读习惯,读书时不注意语义,因而不能正确深入理解课文,使语文学习深受影响;不仅如此,还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叶圣陶先生在《如果我当老师》这篇文章中说:“我决不教小朋友像和尚念经一样,把各篇课文齐声合唱。这样唱的时候,完全失掉语言的自然,只成为发声部位机械运动与理解和感受很少关系。”叶老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分析切中要害。

  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对学生纠正唱读习惯,进行朗读教学训练是很必要的。那么,怎样帮助学生们克服、改正“唱读”这种不良朗读习惯呢?结合多年来的语文教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重视,严格要求

  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与学的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是起主导作用的。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在幼年时期,教的主导作用尤为重要。因此,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唱读现象的危害,下决心在教学中杜绝唱读现象。只有教师从思想上重视,才能严格要求学生不唱读,才能严格按《大纲》要求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二、朗读的目标要明确

  教一篇课文,每次读的安排,教师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初读时,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读通词句;研读时,应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讲了什么?弄清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解释词语,分析句子;品读时,读出语气、语调。

  三、教师要经常范读带读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都把朗读课文作为备课的重要内容。课前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读”,正确掌握每个字的读音,准确把握课文的思想情感,并认真揣摩句子的重音、语气、节奏。课堂上,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教师给学生范读一遍,给学生以规范的示范、引导,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模仿着去读,经过一段时间教师的示范,学生的唱读现象有了很大改观。

  四、充分利用已有的多媒体资源,让学生学有所仿

  针对许多老师范读能力的不足,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一些现有的多媒体资源。如朗读录音带、远程教育课程资源、随书光盘等。范读听多了,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唱读有纠正作用。尤其是远程教育课程资源中的课件,每一篇课文都有范读方块,有一些还带有动画和乐曲,对于布设情境,帮助学生把握课文情感有很大作用。

  五、以“说”带“读”,以“说”促“读”

  培养学生在任何场合都说普通话的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并引导学生体会“说”和“读”的联系。让学生明白:“读”课文就是“说”出作者写的话。明白“读”和“说”差不多,没有太大的差别。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课内外结合,充分利用每天早上、中午课前的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讲故事等活动。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不断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六、朗读形式要多样化

  一般来说,朗读形式有范读、领读、个别读、轮流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等,对于不同的文章,应采取不同的朗读方式。同一篇文章,朗读的次数要多,形式也要多样化。如《白杨》一文,除大家读、个别读、轻声读、自由读外,对描写爸爸给与两个孩子对话的重点段,可分角色读,对难理解的地方还可以引读、对比读,在朗读中应多提倡个别朗读,少集体朗读,这样可以防止唱读,也可以让学生在多读中找到差距,激发读书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让学生学会朗读的技巧

  要让学生的朗读声情并茂,必然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如停顿、快慢、高低、轻重、语调等。教师要结合课文的讲析进行指导,让学生逐步掌握表情达意的规律。力求再现文章的意境、形象、感情。教学《可爱的草塘》时,如“那些浪花绿得发光、发亮;与它们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指导学生先比较,然后要求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地读出来,这样学生就会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夏日草塘那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蕴意。又如《月光曲》,课文景美情深,整篇课文朗读应该是徐缓、抒情的基调,只有个别的地方,如描写风起云涌的大海的语句语调是激昂的。要通过指导,把人物思想变化的层次准确地读出来。如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迫切心情;皮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隐隐痛楚;贝多芬说明来意时的诚恳、热情;盲苦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都应该读得恰如其分,读出其中所蕴含的感情。在引读学生领悟贝多芬创作乐曲这一段时,教师指导学生用平柔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环境的语气,并结合画面,让学生体会: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月光流泻,万物披纱,犹如幽静的仙境一般。在此境界中,贝多芬手扶钢琴,触动琴键,琴声似静静的流水,又如瑟瑟秋风,在倾诉着人世间的真挚与善良、贫穷与希望。

  在语文教学中纠正小学生唱读习惯,进行朗读教学训练重在平时,贵在指导得法。小学语文教师应把朗读教学当作的重要任务来对待。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相信小学生的朗读水平会很快提高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