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探究

【作者】 罗秋锋

【机构】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实验小学

【摘要】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活动,在主动参与中获取知识。《小学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应该体现自主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让学生掌握数学计算规律,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方法;实践探究
【正文】

      据我们调研发现,目前不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相当被动,剖析其原因主要有这样三类:一是学生不敢自主参与学习。由于学生不敢说,也就难以表现其思维过程,学生的自主意识受到抑制,而且一些错误的认识由于没能及时得到纠正,很可能会在以后的练习中再次出错。二是学生不愿自主参与学习,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意识日渐淡薄,消极等待思想逐步抬头。三是学生不会自主参与学习。这与素质教育让学生积极主动的精神是相悖的。这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和自主学习精神的弘扬,但好多教师苦于找不到有效的途径,也就只好“满堂灌”了。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既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我们结合学校总课题领域,进行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有效开展自主学习的研究,尽快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水平,促进专业发展,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体现。素质教育思想有三个要义,即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这就明确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活动主体的明显标志。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只有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得到体现,课堂中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就是“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而《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又告诉我们:“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但不要让学生灰心;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不要为学生提供现成的答案。”这又要求教师在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时讲究技巧,不能只顾“教什么”和“怎么教”,而应该重视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学科知识,还要把“教会学生学习”作为己任,通过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让学生掌握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呢?根据多年来小学数学的实践经验,笔者提出如下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金钥匙”,供大家探讨。

  一、让学生自主观察

  观察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增强理解,巩固提高,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观察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兴趣能产生学习动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观察的对象,观察的方法,再引导学生有序地、有针对性地重点观察,在观察中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训练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易被学生接受,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首先要揭示能否把圆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再求它的面积。在学生探索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圆剪成一个个相等的小扇形,拼成一个与圆等面积的近似长方形。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半径、周长之间的关系。然后,让学生根据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自己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一步一步观察、分析、思考,不仅使学生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探求新知识的本领。

  二、让学生动手操作

  操作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有助于学生自觉掌握学科知识和相关的思维方法,获取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的主动权。通过操作活动,可让学生亲身经历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可让学生明确算理,发现规律,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亲自去实践操作。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侧面积时,可让学生亲自展开圆柱体的侧面;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后让学生亲自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探索出圆柱体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教学圆锥体积计算方法时,可让学生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容器,通过倒沙子、倒水等操作实验来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体积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就可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这节课时,我把所教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让学生用自备的正方形纸折出它的四分之一,方法越多越好。同学们很快折出了常见的几种。我继续问:“还有其它折法吗?”过了一会,又有两种新的折法被发现了。把正方形纸对折、得到长方形,再将长方形对角折、得到的小三角形是正方形的四分之一;把正方形纸对折、得到长方形,再将长方形相对的任意两个顶点重合对折,此时得到的小梯形也是正方形的四分之一。

  三、让学生自主思考

  教会学生思考,首先要让学生生活在具有思考的环境里。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来启发学生思考,特别是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新知识的生长点,提出问题诱发学生思考,以便让学生对数学信息进行观察、分析、推理、判断,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思考的方法,单凭上课认真听“讲”是听不来的;思考的方法是要靠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来领悟。只有学生不断地品尝到思考的乐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习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这一节课中,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为什么要至少包含它们公有的质因数,还要包含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这是这部分教材的难点,也是学生理解算法的关键。要教会学生思考,面对这一问题,许多学生不禁会想:“是啊,到底为什么呢?急于寻“根”找“据”,思维积极活跃起来。在教学“三角形稳定性”时教师营造情境,“教室里的椅子晃了,怎么加固一下?能不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这样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让学生自主提问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由此可见,学生只有学会自主学习,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情景,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竭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应允许和鼓励学生对内容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疑问有与众不同的解释。一个明智的老师不但要把“释疑”作为天职,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发挥好主导作用,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就学习上不懂的问题提问,以求最后弄懂。学生要善于质疑,教师要教会学生会问,遇到问题不要冒冒失失的向别人请教,要先审题、思考、思考再思考,实在找不出头绪时再问。在问之前还要作相应的准备(1、问题准备:问什么,怎么问?2、知识准备:设计这题的相关的指示,应先翻书查阅一下。)否则,即便有人给你讲解你仍不会,摸不着头脑。如在教学《公因数及最大公因数》时,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了很多新问题:“找几个数的公因数有几种方法?怎样才能很快找出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快自主探究,解决了这些问题。教学实践表明:教师构建“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引导探索——得出结论——提出新问题”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能促使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增强,逐步养成敢于质疑、善于提问、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奥秘的习惯。

  五、让学生自主表述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学生的语言发展和思维发展常常是相互促进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的意图,教会学生讲清算理,归纳数学规律,说清有关概念的内涵,讲清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内化。如在教学应用题的例题或仿例题的基本练习时,着重引导学生口述应用题的事理,已知条件和问题,关键性的词语和关键句的含义;在分析数量关系时,教会学生用分析法的思路,按照“想要求……就要先求出……”的模式去分析,讲清解题思路;或指导学生用综合法的思路,按照“根据……和……可以求出……”的模式去叙述。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去正确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流畅地口述出解题思路或算理。

  六、让学生尝试总结

  现代教育的根本特征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最终获得知识、经验。也就是通过学生亲自观察、动手、思考、表述等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发现规律,这是一节课成功的根本标志。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可以提供以下几个例子,让学生先计算,然后观察、比较,并说出有什么规律。

  18×612×6=1812)×6

  15×320×3=1520)×3

  23×1377×13=2377)×13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可自己总结出乘法分配律来。

  七、让学生参与游戏活动

  数学课堂游戏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些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游戏环境,把新知识融入到游戏活动中,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到新的知识。数学游戏创设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好玩,设计游戏应考虑到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动手操作中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掌握新的知识,从而达到愉悦身心,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学生学起来也感到亲切、自然。统计内容的学习,都十分强调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最喜欢的水果”“组织比赛”“班级同学的生日”“最喜欢的电视节目”。通过处理与自身关注的问题有关的数据,学生开始懂得数据可以用来了解现象,回答问题和作出预测。又如,学生学习元角分的知识以后,在教室的一角“开设”超市,货架上陈列着文体类商品,标上价格,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买卖游戏活动。学生组长做营业员,其他组员做顾客,老师发给做顾客的学生一些学具钱,然后进行买卖的活动。活动结束后,老师就让学生回忆购物的经过,编出应用题。并让学生感悟:实际多付就要找零(蕴含多减要加)。这样为学习新知扫除障碍,让学生从生活事理中明白为什么“多减要加”,同时让学生通过这一情境,学习社会交往,体验生活数学。实践告诉我们,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游戏中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各种学习能力也被调动起来,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总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至关重要。通过这样的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金钥匙”,这“金钥匙”的思想,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规律。“金钥匙”各部分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用好“金钥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等感性活动中,积累知识,感悟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可取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