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还给灵动的生命一个灵动的课堂 ——初探中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作者】 邬明路

【机构】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初级中学



【正文】

      预设与生成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两者密不可分。只有将预设与生成结合在一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激情的言语,才能绽放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语文课流淌着诗意,彰显生命的气息!我们是新课程改革的推行者,更是再塑生命的人,我们有何理由不摒弃过去以预设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还给学生一个跳动着生命色彩的新课堂。

  一、明确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所谓“预设”,指的是教师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的预先设计,很明显预设带有教师个人的主观色彩。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要上好一堂课,充分预设是其前提!

  何为“生成”,“生成”是新课程倡导下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相对于预设而言。是指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切调整,以及在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产生的有价值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学生出色的、出人意料的回答,教师精当的点拨和讲解等。由于这些资源的出现和适时运用,使课堂闪光,是学生顿悟,让他们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

  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含着矛盾,其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但是生成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亦也弊,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总是在努力追寻着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

  动态生成是现代课程改革核心理论之一。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既需要教师课前精心预设,也需要动态教学资源的有效生成。“预设”,众所周知,是指教师在课前对自己教学的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字面的意思理解就是指事物的发生形成。所谓课堂生成,是指课堂教学中的不可预知的发展,即这种发展不是靠逻辑可以推演出来的,它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妙不可言”。

  可见“预设”重视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共性的可预知的目标,体现的是对文本的尊重,强调教师的设计与安排,张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相对而言,“生成”追求的是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的不可预知的目标,它着重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强调学生的活动与思维,张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教师需要认真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预设与生成,使两者相辅相成,和谐共生。

  二、链接课堂教学案例,辩证处理“预设”和“生成”的意义

  现在,我们回归课堂,呈现实际教学中的案例,梳理案例中笔者与其他几位老师对预设与生成的把握情况,由此以一斑窥全豹,辩证处理“预设”和“生成”的意义,借以科学合理地构建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探寻有效的应对策略。

  课例

  笔者在一次教研组内公开课上所执教的课文是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名篇——《春》。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草木花卉竞相开放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的生机活力及春带动人们的希望与力量。文章内容浅显,适于学生诵读,语言节奏感强,富有音乐感,适合学习自主学习。我考虑教学重点就应放在诵读上,课堂上应安排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去读书,在美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受到美景与美语的熏陶。更好地领会文章主旨,获得美的享受。

  除了认真分析教材,备课之外,为了呈现愉悦而有活力的课堂,我还在课前作了许多准备工作,如搜集描写春天景物的名诗佳句,鼓励学生查阅有关朱自清的资料,熟读课文,搜寻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积累赏析等。

  上课伊始,心中难免有些紧张,但当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琅琅吟咏出描绘春天景物的名诗佳句时,我明白已将他们导入课题情境,心渐渐平缓下来,按照设定的教学流程,首先要求学生自主读文,初步感知文意,体会文章语言特点,此时课堂静静悄悄的,看看埋头阅读的同学,再看看忙于记录的老师,我想课堂氛围是不是有些冷清了,于是在还有一部分同学没有阅读完的情形下,我迫不及待的带领他们总结文章的语言特点,并提出朗读要求,配上音乐让他们朗读课文,之后便进入到课文的赏析环节。

  按既定的教学思路,我示范分析“春草”、“春花”图,再让学生分析“春风”、“春雨”两段,我为示范分析而分析,不觉间已越俎代庖,弱化了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强化了自己教的主导地位。如作者是抓住春草什么特征来描绘春草图的?描写草地上人们的活动是为了突出什么?描绘春花图时,抓住了春花的什么特点?“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滃的闹着”,这个“闹”字有何好处?这些本是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分析的问题,我都一手包办了。一节课下来,板书密密码码,师口若悬河,生奋笔疾书,先前预设的愉悦而有活力的课堂成了我的“一言堂”。

  在此,我局限与课前的预设,而忽略了课堂之上的生成,因为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有许多不可控的生成性因素,教师再精心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我们谈的“少一些预设”是指少一些硬性方案,多一些弹性和灵动。

  三、语文课堂上有效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应对策略

  首先,唤醒主体意识,为生成营造气氛

  备课中正确定义“预设”,使“生成”事半功倍。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设”并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这种生成更具有方向性,更富有成效性。教师的备课应侧重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应该是为了预设的生成引导方向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真正让学生有的放矢。教师备课时要甘于“忍痛割爱”。语文课追求简约之美。当一个教学环节、教学创意、教学课件,甚至是一段教学用语离开了教学目标的时候,它就是再美也要忍痛割爱。

  备课中留有空白,让“预设”能正真的生成有效教学。教师在课堂上一放一收,使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能动性得以充分开发,课堂的生成效应逐一显露,弥补了以往的生成缺失。

  其次,设计弹性方案,为生成创造空间

  多元解读文本,营造百家争鸣的“生成”氛围。文学文本的解读活动,是一个反映、实现、改变、丰富文本的过程,也是一个融汇了解读者的感受、体验、联想、想象以及审美判断等多种心理活动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和心理活动过程。语文课堂的生成是一种资源的生成。资源的丰富和多样,是课堂生成的重要特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大力开发和利用文本资源,通过语言的阅读,使得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每一个语言组合体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文学语言的提示下,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艺术感受能力去感知文本形象,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进行文本形象的再生成,从而尽可能完整、清晰地完成文本的解读,品析文本形象。这也是一个文本的反映和实现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发更丰富的预设以收获更广博的生成。

  再者,创设开放课堂,为生成拓展空间、抓住生成点,让思维走向开放

  教师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引发学生的思维火花,而学生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的观点,正是一种新的课程文本;教师的多元解读,引导学生与文本交流,让学生产生多种生成答案。

  构筑多种课堂教学模式,让“生成”的形式实现多样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多方面需要,构筑多种课堂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掌握更多对文本阅读的解读方式,实现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使学生能够多角度的解读文本。

  探究式学习模式,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其生成的结果犹如从一个点出发的无数条射线绽放,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形成发散式的思维方式。

  在“生成”中拓展创新,力求“生成”精益求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学生的创造才能与生俱来,假如老师能在课堂现成的生成基点上为学生构筑一个平台,那他们的创造潜能就可以得到极大的发挥。

  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我们只有把关注的焦点真正放在学生身上,思考他们在做什么,需要什么,进而充分的预设,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完成,再加以适当的指导,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激情的言语,迸飞智慧的火花,彰显生命的气息与活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主编.课程与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

  [2]李晓丽.课堂,因生成而精彩【J.当代教育科学.20059

  [3]李琴.关注“生成”——让课堂灵动起来【J.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