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运用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作者】 旦正多杰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同德县民族中学
陶行知先生说:“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会,而是教学生学。”立足这一点,在研究教材、设计教案时,要站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去审视备每一课的目的和作用。我们学习历史,就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用发展的观点和阶级的观点来审视历史事件。而运用合作探究,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完成学习目标,是一种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很好做法。
一、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主要指两个方面,即历史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历史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科学,它要在历史现实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提示规律,探索真理;作为艺术,它要运用丰富的形象把已逝去的历史重现,并使学生从中产生丰富的情感。
1、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学是一门描述性科学,人物的活动,事件的进程都可以通过生动具体形象表现出来。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关键是选择形象。形象的表现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形象,如插图,绘画,影像事物,思维的培养是引导学生探索这些‘形象’之间的联系;二是再造形象,如情境的再造,人物的再造等。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再造形象,而引导学生自己去再造形象更加重要。如谈到人类环境问题时,我们让学生利用空暇的时间拍摄许多关于环境污染的图片,一部分学生勾画了自己理想的家园,然后,让大家分组讨论,最后由我做了总结。这样学生通过直接的形象,再造的形象得到了很多启迪。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兴趣和参与意识,又训练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每一件历史现象的背后,都隐含着发展的规律,每一个历史事件之间都存在着内在关联。深入的研究探讨这些规律和关联,就可以从中明确概念,把握本质,构成体系,揭示规律,达到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具体实施。
第一,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分析评价是历史课堂常用的思维方法,例如讲述《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活动》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①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主客观条件;②新航路开辟后造成的影响;③西欧诸国的早期殖民活动的特点及地域分布;④资本是怎样积累起来的。这样学生在合作探究寻找答案时,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导致了殖民侵略的扩张,资本的积累又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步步推进,由易到难,一环紧扣一环,使学生在分析评价的过程中锻炼了思维能力。
第二,培养学生归纳综合历史现象的能力。例如,在讲完世界历史古希腊和罗马的衰亡之后,我让学生合作讨论回答了希腊罗马灭亡的原因。然后进行分析对比,弄清楚二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使学生能更清晰地掌握两个都曾强盛一时的国家衰亡的原因,进而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家和万事兴”的真理。
第三,培养学生探索揭示历史规律的能力。历史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科学,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去探索历史发展规律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培养。一个规律的探索,一个结论的得出往往不是一两次课、一两次讨论可以解决的,往往要通过多次,甚至较长一个阶段的教学才能得出。
二、组织合作探究时教师要把握的环节
1、精心设计探究题目。探究题不同于一般的问答题,需要教师研究学生思维的已有水平和可能发展水平。研究教学的需要和教材,精心设计,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设计探究题要注意把握以下原则;①目的明确;②设题科学;③表达明确;④难度适当;⑤结合教材,又要给学生以思维余地。探究题的设计需要教师认真钻研和精心把握,这是搞好合作探究的前提。例如:在讲《五代十国的更进和北宋的政治》一课中“王安石变法时”,开始设计的一个讨论问题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但考虑到这个问题学生在课本上一看就知道,没什么讨论价值,经过考虑后,我将这一问题改为;“王安石变法对我们现在的改革有什么启示?”使学生必须在对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和意义有深入了解的前提下,才能谈出对现在改革的启示。既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大增加了探究的价值。
2、灵活恰当地探究引导。探究引导的艺术往往是探究目的能否达到的关键,引导应注意这几个方面:
第一、题目出示前的引导。就像一台好戏的开场、一部好电影的序幕,它可以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尽快进入讨论角色。例如在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课时,我讲了一个趣事:今天的英国,国家元首是女王,英国政府各部大臣到王宫去见女王,小轿车只能开到王宫外面,随即换上17世纪的穿着,王宫里的卫兵有的头戴铜帽,有的手拿长矛,这幅景象好像是一个活的历史博物馆。为什么21世纪的今天,英国的王宫却存在着传统的古老奇特的情景呢?这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的象征。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陡增,课堂效果也很好。
第二,探究过程中的引导。探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但教师要不断加以引导控制。当学生思维有偏差时,教师要引导把握方向;当学生思维出现新意时,教师要引导进一步去发现研究。
第三,在引导过程中,教师要坚持鼓励性原则,除明显的观点错误需要及时纠正之外,凡参与讨论的学生都应给予各种方式的鼓励。
第四,要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让优秀生辅导学困生,一块去讨论学法。这样,可浓化学习气氛,促使努力学习,实现共同提高。首先,要归纳学生的发言内容,要有条理,要言简意赅,在归纳基础上阐明正确的结论。如学完鸦片战争内容,进行总结时,出示合作探究题目是:“为什么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和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同学们积极讨论发言后,我作了小结。小结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十分有效的帮助。
总之,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师一定要注意探究前的计划性、探究中的引导性、探究后的概括性。设题引导、概括都要注意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