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激活语文教学课堂
【作者】 施丽双
【机构】 福建省晋江市龙湖镇阳溪中心小学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至关重要。本文着重从质疑问难,多元求异,大胆想象三方面进行论证,理论联系实际课例、俗中见致。【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思维;质疑;求异;想象
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责任,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在教学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此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与体会:
一、质疑问难,探究发现
古人说,学则须疑。只有疑才有思,有思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设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加强潜心读书,独立思考的环节。课堂上要给每个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使他们人人都能从头到为尾读上几遍书,有时间从容地想一想,自己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在这一过程中,凡是学生靠自己的能力能获得的,教师决不直接讲解。就是争论僵持不下,学生一齐把头转向教师,期待教师评论是非时,也不要轻易表态,而要要求学生认真考虑别人的意见,启发他们自己动脑去解决问题,明辨是非。这个探索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寻找、发现解决问题的的过程。加强潜心读书,独立思考的环节,既使学生摆脱那种依赖“师讲生听”的心理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的精神。
(二)鼓励质疑问难,激起探究欲望。陶行知先生有这样的诗句:“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有力地说明了“问”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激起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使这些问题经过老师的启发和学生的讨论得到解决,这个过程不仅使提出问题的学生解决疑难,也使全班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所学知识。你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需要有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精神,特别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许多学生朗读课文后,马上对课题“草船借箭”产生了疑问:“是谁借?向谁借?为什么是用草船借?”旧的问题解决了,学生又产生的问题:为什么诸葛亮敢说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为什么诸葛亮要在第三天的四更时候才去取箭?诸葛亮为什么下令把船头掉过来?……教师引导学生读、议、评,展开想象,教师想学生之所想,解学生这所疑,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实质,获取了新知,兴趣倍增更增强了求知欲,这样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多元求异,开拓思路
赞科夫说:“凡是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得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学贵有疑。质疑问题是“求异”的开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疑问,才能产生兴趣,产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激发其创造性思维。
(一)变果为因,逆向思维。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将教材中的因果关系颠倒变果为因,引导学生由果溯因,进行逆向思维从而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如:当学生理解《坐井观天》一课的内容后,引导学生想象:青蛙跳出井口,它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还会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吗?这样,引导学生变果为因,由果溯因,从发展中看问题,活跃思维,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如在教学《落花生》的点睛之笔:“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时,在充分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作者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的写作匠心独运所在之后,可引导学生作逆向性思考:“做一个既讲体面又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有什么不好?”这样反思能赋予文章以新的意义。这种逆向思维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多向探求,多向思维。根据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多层次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不同见解,在他们中间提倡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如教学《司马光》一文,讲到“司马光举起一块大石头向大缸砸去,缸里的水流出来。”当学生知道司马光是用这种方法救小孩时,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司马光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救出小孩?”孩子们积极思考,各抒己见。“叫别的小孩不用慌,一起把大水缸推到”;“赶快喊大人来搭救?”;“把缸里的水舀掉一些。”……这些都是办法,老师做了肯定。“但是哪一个办法最好,为什么最好?”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对比,让学生在多项思维中选择最佳的方案。这堂课正是由于几个学生的大胆质疑,才引发了一声唇枪舌剑,不仅使全班学生得到一次很好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训练,而且培养了思维的新颖性、独特性、多向性。
三、大胆想象,促进创新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经常进行想象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想象的方法很多,这里我举两种简单的想象方法。
(一)图画想象。图画想象就是把课文插图活化或把课文文字图化、形象化。同一个图形,可以想象出许许多多的形象来。如学生从圆想到月饼、太阳、毛绒球、车轮、足球等等事物。想象力越丰富,想出的形象也越多。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教学图片,实物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一年级课本图文并茂,为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充分发挥图的潜在魅力,让学生在领会图意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由静到动,由形到声,想象画面外的情境,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二)续补想象。续补想象就是对课文中语言文字“艺术空白”进行想象填补或对言犹未尽的语段进行想象延续。有的课文往往在故事的最精彩处戛然而止。这时,教师合理地运用课文中的“艺术空白”有利于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利用这些“空白”,发散学生的想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习《想飞的乌龟》一课,小乌龟叼着棍子中间,两只小鸟叼着棍子的两端,带着乌龟飞上了高高的天空,因为小乌龟第一次飞上天空,看到地面的美丽景色,一时太高兴,刚一张嘴,整个身体就狠狠地摔到了地上。教学这一环节时,教师可这样启发学生想像:乌龟掉下来会想什么?他还想飞,请你为他想想飞的办法。学生的情感已紧紧的和小乌龟连在一起,有的认为小乌龟可怜,有的认为小乌龟可笑,还有的认为小乌龟可叹……学生各抒己见,在想像中思维互想碰撞、启发,在文中没有出现的心理空白处创新,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2011年版
[2]刘显国《思维训练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