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三原则试谈

【作者】 胡智敏

【机构】 青海省同德县民族寄宿制小学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首先要启发、诱导学生进入情景——身临其境,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学知识。其次是要通过理解记忆,推理记忆来拓展知识,达到融会贯通。再次是教师必须具备高于一般人的素质。
【关键词】 融会贯通;激起兴趣;衔接;终身受用;识记
【正文】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教学手段。课堂教学时首先要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达到要学的目的。教师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这是现代人生存的需要。其次,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只有亲自参与、独立解决问题,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思维、开发自己的智力、发展自己的能力。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动机。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引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激起兴趣;还要进行对已学知识的回顾,已至达到对新知识的衔接。当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所面临的情景之间产生冲突或差异时,就会引起他们的新奇和惊讶,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参与意识。使学生充分进入情境,教学改革最重要的变化体现在课堂上,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或任务情境中,产生学习需要,主动选择学习内容,实现学习的自主定向是最有效的学习。有效教学的理念效果是:课未始,兴也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尤浓。要达到这样的教学境界,就要激起激情,以兴趣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触动学生求知的兴奋点,让学生主动的学。教师也可有意无意的为学生创造一种情景,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情景中进行陶冶,真正做到身临其境。

  其次是使学生形成知识,促进人的发展。作为师者,要站在育人的角度进行讲授教学,在教学中,要重视学法指导,重视思维训练,这样会使学生终身受用,必定有利益学生的一切发展。同时还要重视情感教育,重视习惯培养,重视思维训练。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融为一体。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课堂,为此,我们的教学要尽可能的接近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生活,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学习,学习中处处有生活的哲理。教学时千万不能把学生死死的捆绑在教科书里。千万不能以本为本,照本宣科,要充分运用好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因素,教材在教学中只是起到“引子”的作用。教学中要充分拓展知识,教会学生会迁移知识、运用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课堂教学要达到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知识体系,最终目的是要教会学生自己会学习,会捕获知识为终极目标。就拿语文教学来说吧:先教会学生熟练掌握拼音、会识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组词,会用词说话,会写话。通过多学习课文、多读课外书,以至达到会写文章。

  再次,教师的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教书而教书。“教师”与“教书匠”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教师——称之为人师,是雕塑人的心灵、规范人的行为。在知识传授时,切忌以本为本,切忌死记硬背,与时俱进,要发展思维,以理解记忆、推理记忆为主。教师的教育程度与当地社会文明程度有直接联系。教书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死教书、教死书。以死记硬背为主。可想而知,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来?教师的劳动是一种高强度的脑动,它是技术加艺术的结合体,缺一不可。如果只有技术,那课堂教学只有知识性,显得干瘪乏味,提不起学生兴趣;如果只有艺术,那课堂教学只有趣味性,没有知识性,学生学不到知识。如此,新教材的出现,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人师,应具备丰富、高深的文化知识,高超的教学技能才能胜任。一句话:“人师的素质必须高于常人”才配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