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引导学生找到“快乐阅读”的“钥匙”
【作者】 农彩奉
【机构】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城厢镇中心小学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常到不同学校,不同年级听课,观察老师们的阅读教学过程,发现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阅读课一开始,学生们都充满兴趣,可是慢慢地,学生们的兴趣没了……到学生当中去了解,竟得到不谋而合的答案——语文课开始好呀,可是后来老师一遍一遍地让我们读,就没劲了……面对这样现象,听到学生的这般回答,我感到非常的苦恼。如果学生对阅读连起码的兴趣都失去了,那阅读不就是一杯白开水吗?不就募然无味了吗?
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在读中找到阅读的乐趣呢?在系统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创新教学设计》等书籍之后,我经过一段时间地实践、总结反思,终于找到让学生在阅读中乐起来的方法:
一、让学生在初读后不断产生新的期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什么是“阅读期待”呢?它就是指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是阅读者阅读之前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包含的期望,反映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构成一种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
如何才能让学生在初读后不断产生新的期待呢?
1.在“自读”中享受阅读的自得其乐,产生“期待心理”。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应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把读的权力等还给学生。老师向学生提供阅读目标的选择,倡导学生选择阅读方式,允许学生选择合作伙伴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像蜜蜂一样自由自在地采集“花蜜”。在自主、宽松的环境里,学生自然会产生全程强烈的“期待心理”。
例如,我在教学《水乡歌》第二课时,就给了学生很大的阅读空间。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我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这篇课文用什么方式读好。理由是什么?并在组内体验。学生一阵讨论之后,一组同学代表说:分组比赛读好,因为每组正好读一小节。说完四个组员就接龙把课文有声有色地朗读了;另一组同学代表说:一个问,其他同学答的方式读好,因为课文每一节开头一句都是问句……同学们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得入情入境,个个热情高涨,课文的朗读得到了强化,并落实了课文的背诵。实践证明,如果学生对这种自主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期待感就不会随着对内容的了解而泯灭,反而进一步被激发。
2.在“情境”中感受读的快乐,扩大期待视野。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许多不同的情感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只讲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提高灌输是不能为学生所汲取的。它需要老师对教材理解、分析后带领学生去体验,去挖掘。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老师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构建一个个强有力的磁场,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探知欲望,让他们在感受读的快乐时,发现阅读是块沃土等着他们去开垦,从而扩大期待的视野。
1.巧拟角色 乐探索,尝试欢是孩子的大特点。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孩子“尝试”各种角色的模拟。既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产生施展自己才华的欲望,又在读中产生另一层面的“期待”。
在教学《坐井观天》时,我制做了青蛙和小鸟的头饰,让学生当成青蛙和小鸟,向大家演示小鸟在无边无际的天空中飞翔的快乐和在井边找水喝劝说青蛙,而青蛙又如何的不相信……这一角色模拟的情境,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表演之前,我先向学生提出困惑:想要演好,让大家都喜欢你,你该先怎么做呀……”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先把课文读熟。”、“要记住青蛙和小鸟的话”、“青蛙的话要读出对自己自信和对别人的不信任语气,小鸟的话要读欢快些。”“……”为了更好的完成角色扮演,学生们又产生了新的“阅读期待”,读的兴趣又来了。学生们从开始的熟读课文转到课文的情感感悟将课文的语言进行筛选,重组,让语言拥有“自我”的情感、“自我”的风采。
2、借用媒体 合理巧妙地运用媒体,能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声音,会令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丰富的情感也会随之产生。例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课,我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关健句:树木砍下后给村民带来的一切和连续几天大雨后带来的后果!并通过小组交流感受森林的作用等,在词到句、由句到段的训练中,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其次,根据教学内容制作了课件,如“沙尘暴的袭卷而来;河水咆哮着向下游冲去”等画面给学生震撼,让他们在情境中感知砍伐森林的危害之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与作者发生情感共鸣.并在伐木工人在伐木的视屏中戛然而止让学生说心里话,劝阻伐木工人,即内化了课文内容又积累了好词好句,活用课文知识的同时促使学生产生行的作业。把课堂教学推上了高潮,得到非常好的效果。
教师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通用多媒体课件,促使学生产生更深的期待。当然,如果教学内容要求过高,大大超出了学生的“期待视野”,阅读还是会遭到冷遇的。所以老师必需找到学生的平衡点。
二、让学生的个性在阅读教学中张扬
如今“标准”下的阅读教学,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独特体验”,要求关注学生的“各谐发展”与“终身发展”。为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必须改变“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做法,让学生充分自我体验,张扬个性。如何运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阅读教学,改革自我的阅读教学;使我们的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享受愉悦,充分张扬他们的个性呢?
1.尊重学生独特感受
“标准”指出:阅读教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学生是有差异的独立体,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因而,产生对文章的理解也是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老师要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自己的个性反应。
2.课堂上多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机会
“课标”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及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教师如果能在阅读教学中多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条件,提供运用语言的实践机会,学生就会积极参与,趣味盎然,这一点对于低年级学生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创造性使用教材,并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实践活动,如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使课堂成为学生表现自我的舞台,如教《“红领巾”真好》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勾一勾课文中小鸟快乐、活跃的句子;画一画小鸟在林间飞来飞去的样子;演一演小鸟叽叽喳喳,蹦蹦跳跳,一会儿唱歌,一会儿梳理蓬松的羽毛等快乐的情景……学生在阅读中不仅深入地理解了课文,而且尽情地展示了自我的风采,张扬了自己的个性。
3.作业中多为学生设计展示自我的练习。
作业一向都是学生讨厌的,尤其是语文作业,读、背、抄、老一套,学生所谓“深恶痛疾”。如何使令人烦的作业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另一个舞台呢?让学生自留作业,或是“作业超市”都是不错的方法。老师根据学生的差异作业选项,让学生像去超市购物一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作业,如上了《春天》后,可以让学生到郊外找春天的足迹,可以画一幅春天的画,也可是跳一个春天的舞……,从而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展。
总之,学生有了“阅读期待”,个性得以充分的张扬,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学生们就会在自由愉悦的阅读中“受到高深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