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自主高效学教反思
【作者】 何廷超
【机构】 广西百色那坡县那坡中学
【摘要】“学教模式”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前预习导学案、课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展示学习结果,然后通过生生互讲、反馈交流等方式深化学习内容。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样的“学教模式”中得到加强和深化,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动”、“静”结合。【关键词】自主;高效;学教;反思
1.何谓自主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根据导学案中列举的课程重点难点进行自学,理解和把握学习目标,并尝试着根据导学案的指导思路学习新知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按导学案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同时自学能力也得到提高。即使是学习能力弱一些的学生,也可以完成部分学习任务,并找出学习难点,待上课时教师指导解决,同时目标意识和任务意识得以提升。
2.何谓高效
高效课堂是指效率高、效果佳、效益好的课堂教学,这是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课堂教学追求。相对于低效课堂而言,高效课堂则是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是教师们在“以人为本”的初衷下力求“促进学生发展,提升教学质量”。[1]我们所说的“高效”是指,在平时的授课中,教师有效地指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分析问题,以实现在单位时间内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预先设定的学习目标和教学任务,最终达到教学效果最大化、教学方式最优化。是否完成教学任务并不是评价该教学是否高效的标准,而应该是看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真正学到的有用知识有多少,看其是否能良好的运用所学知识。在高效课堂中,教师指导得当,学生学有所得。
3.何谓学教模式
学教并非教学,它强调学为先,教为辅。教师通过适当指导,使学生能够从自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思考问题,然后再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点做提示和讲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避免“填鸭式”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为主,教师过于重视“教”,而缺乏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导致“学”的地位弱化,然而,这种重教轻学的教学模式却束缚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学教模式”则是倡导学生在课前预习导学案、课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将小组讨论结果整理后展示给其他同学,同学们针对有关问题进行反馈交流。这种模式突出了学生之间的互助式教学形式。在校园文化上彰显“学教”文化。在课堂上,学生主动学习、认真思考、讨论交流、自信展示,锻炼了学习的自觉性,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学教模式”凸显了新课标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它充分关注到学生在学习与合作探究过程中所需要培养的学科知识与技能,这对培养新世纪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价值。[2]
4.学教合一的实施步骤
4.1 学生主讲,参与教学
在这一环节,教师首先出示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避免学生漫无目的地学。学生实行小组合作,团队学习,教师将课程学习任务事先分配给不同小组,每一小组再进行分工合作。学生课前做好准备,带着自己的思考和想法走上讲台,成为课堂的主讲者。学生在讲解过程中,需要教师同台合作,在学生讲得不透、不准、不全的地方,教师要巧妙地以启发、提问、补充等方式进行完善。
4.2 问题交流,开放课堂
学生讲解完毕,为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质疑与困惑,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识,由其他小组对主讲小组提出问题,小组间进行对答、反问,实现课堂开放。其中,教师应适时表露自己的疑问,参与互动,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学生一起探究,使问题得到解决。
4.3 案例训练,实践应用
理解并掌握有关知识点不是目的,关键要学会运用。学生自主学习课程之后,教师再根据该课程的重点难点做讲解,并结合相应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新学的知识,从而深化学习内容,加强学习效果。
5.如何实现“学教模式”的有效性
5.1 加强与深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学教模式”提倡教师少讲,不是不能讲,而是精讲多导,适时而导,在点拨、启发和引领上下功夫,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会思考,适时、适度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遴选与用好学习资源。在自学质疑、展示探讨的过程中,学生势必会参考大量的同步学习资料,如有的学生照搬、照念资料表述自己观点,缺乏个人思考,则达不到教学目的。同时,教辅资料良莠不齐,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资源进行遴选、梳理和取舍,使学生将学习资料更好地吸收和内化。二是传授合作学习的技能技巧。如任务分工、分层要求、学会归纳,围绕困惑进行自学、群学、小组研讨形成的共识学会梳理等。
5.2 课堂教学中应引领“动”、“静”结合
时代发展呼唤合作精神,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是十分必要的。但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刻苦专研也是必备的学习品质。在遇到问题时,先独立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无法解决时,再寻求帮助与合作。这是正确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法。“学教模式”重“动”轻“静”,重合作学习,轻个体独立钻研,所有问题均交给小组探究解决。一些基础差或对合作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在“合作学习”的外衣下,或对学习好的同学产生依赖心理,丧失独立完成任务的勇气;或无话可说,处于边缘化地位。创建有效的“学教模式”,应考虑动静结合、张弛有度。[3]“静”是学生思考与吸纳的过程,“动”是学生合作探究与展示的提升过程。教师不妨在预习环节、知识整理与语言运用环节,保证学生个体有充分的时间静心阅读与思考,在个体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动态探究。动静结合,才利于知识入脑,方法习得,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6.对“学教模式”的反思
6.1 不要让“自主”变成了“放任”
在“学教模式”的实际应用中,由于对“自主”的把控不足,可能会出现以下现象:教师过分的弱化“教”而强化“学”,甚至到了“退避三舍”的地步,在课堂上变得少言或不言,只是鼓励学生多发言,多讨论,而不对学生的发言作出分析和讲解。实际上,这种“自主”已经演变成了“放任”。自主学习,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引导,让学生学会“自主”的方法。这不仅是一种真诚的帮助,而且是一种精神的启发,更是一种热情的激励。它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完美结合,并相互促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平衡好“导”与“放”的平衡点,力求做到“导”“放”有度。
6.2 不要让“合作”停留于形式
合作交流的前提是充分的阅读和独立的思考,若学生未对教材理解透彻,就匆匆进入讨论环节,则难免对教材重点难点把握不到位,学到的知识也不全面深刻,讨论时常常无话可讲或者偏离主题,这种形式上的合作是意义甚微的,所得出的讨论结果也是片面的、肤浅的。[4]在什么都还不会的情况下,就开始合作交流,这无异于让路都走不稳的孩子学习跑步,效果可想而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呢?一是做好合作前的准备。即事先对学生进行培训,让其明白合作的目的和合作的方式,明确各个小组成员在小组合作中的角色,统一合作任务。二是在合作之前给予学生充分阅读和独立思考的时间,使其对所讨论的内容有个大致的认识,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难点,以便小组合作时充分讨论。
6.3 处理好“学会”与“会学”的关系
在课堂的教学中,以“学生学会什么”为教学目标,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出发,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该课程的重点难点,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并在合作交流中对之前自主学习时的困惑作着重探讨,深化新知识。长期的实践和训练,会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从而由“学会”变成“会学”。
6.4 创造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
“授人鱼不如授人渔”,人才的教育不应是“填鸭式”教学,而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海洋,通过自主学习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实际出发,通过精心设计,创新式教学,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让每位学生“动”起来,倡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求知、共同探索,并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品尝成功的喜悦,从而渐渐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5]“学教”模式的构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学习的平台,学生不再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去思考,去质疑,去讨论,去收获。在这里,学生们可以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广开思路,大胆发言,自信展示,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中,收获自信,得到锻炼。而教师的作用更像一个益友,真诚地为学生剪去思想的斜枝,在学生有疑难困惑时点亮思维的灯塔指点迷津。
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并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是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这一重大转变,也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重视学生的学法,使其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重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实践创新能力;注重情感领域,倡导愉快教学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总之,“学教模式”从“教学”走向“学教”,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标准理念,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6]
参考文献:
[1](美)戴维.H.乔纳森等. 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 郑太年,任友群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范俐. 谈“教学合一”的情境教学:高职食品微生物检验实训教学的改革[J] .福建陶研. 2008(2).
[3]王云,潘壮杰. 高职院校提升教学实效的对策研究[J]. 青岛职业技术学校. 2012(6).
[4]孙天华,张济洲. 课堂合作学习“失真”与“归真”[J]. 教育学术月刊.2012(5).
[5]冯年华,周宏,刘克健.“教学做合一”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教学改革简论[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6]林良富. 学教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