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谈谈小学六年级分数应用题的教学
【作者】 李顶娟
【机构】 广西桂林市临桂区第二小学
【摘要】分数应用题是在学生有一定应用题分析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又比较抽象,因此一定要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解题步骤,才能顺利解答。【关键词】小学;分数应用题;教学
应用题的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感觉最难的一块,又是很重要的一块。我们常有这样的说法,做得出应用题,说明学生的能力不错。其实解答应用题体现了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运用能力,考察学生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学生在一段段繁杂的文字数据当中,很难理顺应用题间的数量关系,特别到了六年级学习分数应用题,数量间的关系很抽象,感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数量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而抽象逻辑思维有待于在学习中发展提高。因此学生分不清哪些是分数乘法应用题,哪些是分数除法应用题,哪些是分数一般应用题,解答起来特别困惑,感觉难上加难,那么怎样有效地进行分数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学好呢,我进行了如下的一些尝试。
一、加强意义的理解,体会单位“1”的重要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小学数学中有许多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防止知识的混淆,提高辨别能力,从而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把抽象的知识转化成有经验的知识认知。
1.加强对比意义的理解。学生对意义的理解,就好比认识不同的人,通过对比理解,更了解其中的相同,特别是不同,为分数应用题的学习打下铺垫。
如:■千克:表示把1千克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是■千克。
■: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是■。
2.区别意义的相同处与不同处。
在学生寻找两个分数相同与不同处时,确实体会了单位“1”的重要性,理解分数应用题为什么找单位“1”。
相同处:都是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
不同处:一个是把1千克来平均分,单位“1”是1千克,是具体重量,结果是■ 千克 ,是具体数。
一个是把单位“1”来平均分,没有具体重量,结果是■,也不知道 ■的具体重量,是分率 。
所以单位“1 ”很重要,决定了■得多少的问题。解答分数应用题一定要找到单位“1”。
3.确定单位“1”的方法。
每一类数学应用题都有其特殊的结构和语言,分数应用题也不例外,要找准分率句,有分率的句子就是分率句。可以通过多组题的观察,归纳出寻找单位“1”的一些方法。
(1)题目中叙述到“谁”的几分之几,“谁”就是单位“1”。
如:①女生人数是男生的■,“男生人数”是单位“1”。
②一袋大米,吃去■,这道题目隐藏“谁的”,所以理解时看看吃去谁的■,是一袋大米的■,“一袋大米的重量”是单位“1”。
(2)题目中出现比字句,有比就会有“多”或“少”,句子“比……多”,“比……少”夹着的量就是单位“1”。
如:故事书的本数比科技书少■“比……少”夹着“科技书的本数”,“科技书的本数”就是单位“1”。
二、利用分率句(关键句),写出数量关系式
找到单位“1”后,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用乘法,写出乘法算式是很自然的事,写出数量关系式,就要注意得出“对应”的量,分率说的是谁,得出的对应量就是谁,“对应”两字一定要注意。即:单位“1”的量×分率 = 分率的对应量。
如:小红看一本60页的故事书,已经看了■,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关系式:故事书的页数×■=还剩的页数(错误,不对应,■是看了的,得出的是还剩的。)
关系式:故事书的页数×(1-■ )=还剩的页数(正确,1-■ =■ ,■分率说的是还剩的,得出的也是还剩。)
又如:学校买了一批桌椅,每张桌子比每张椅子贵10元,每张椅子的价钱是课桌的■,课桌和椅子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关系式:课桌的单价×■ =椅子的单价(不可用,因为关系式里有两个未知量。)
关系式:课桌的单价×(1- ■ )= 贵的钱10元(可用,正确。)
算式是:课桌单价:10÷ (1- ■)=25(元)
椅子单价:25 – 10 = 15 (元)
答:课桌的单价是25元,椅子的单价是15元。
三、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步骤
掌握解题步骤,就是具备了一定的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对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管题目简单还是复杂,出现一个单位“1”还是几个单位“1”,按照步骤,都有一定的解题能力,通过前面知识的铺垫,学生的转化思想,迁移思想也有渗透,能力得到提高。
1. 找单位“1”(前面有找单位“1”的方法)
2. 写出关系式(单位“1”的量×分率 = 分率对应的量)
3. 列式解答(决定用乘法,还是除法,还是方程,求单位“1’用除法,这时也可用方程,求分率对应的量用乘法。)
例1:农场收青菜180千克,是收的萝卜的■,收的萝卜是多少千克?
⑴单位“1”是萝卜的千克数。
⑵关系式:萝卜千克数×■= 青菜千克数(180千克)
⑶列式解答:(求单位“1”用除法)180÷ ■= 216(千克)
答:收的萝卜 千克数是216千克。
例2:学校图书角有30本故事书,科普书比故事书多■ ,科普书有多少本?
⑴ 单位“1”是故事书的本数
⑵关系式是:故事书的本数×■ = 多的本数 (无用)
故事书的本数×(1 +■) = 科普书的本数(30本)
⑶ 列式解答:(求分率的对应量用乘法)30× (1 + ■)=35(本)
答:科普书有35本。
例3:小军的体重是14千克,正好是小明体重的■,而小明比小红重■,小红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⑴单位“1”是小明体重,小红体重。
⑵关系式:小明体重×■ =小军体重14千克,小红体重×(1+ ■)=小明体重(通过前面关系式可求出来)
⑶列式解答:求两个单位“1”用连除。
14÷ ■÷(1+ ■)=15(千克)
答:小红体重15千克。
例4:一袋面粉,第一周吃去40% ,第二周吃去12千克,还剩6千克,问这袋面粉多少千克?
⑴单位“1”是一袋面粉的重量,
⑵关系式:一袋面粉×40% = 第一周吃的(两个未知量无用)
一袋面粉×(1-40% )= 第二周吃的12千克 + 还剩的6千克
⑶列式解答:( 12 + 6 )÷(1-40% )= 30 (千克)
答:这袋面粉30千克。
例5:小张与小王开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向开出,5小时后相遇。相遇后,他们仍按原速度前进,当他们相距196千米时,小张行了全程的80%,小王已行驶的路程与未行驶的路程比是3:2。求A、B两地的距离。
⑴单位“1”是全程千米数,
⑵关系式:
全程千米数×80%= 小张行的千米数(无用,两个未知量,)
全程千米数×(80%- ■)=相距千米数196千米
全程千米数×〔■-(1-80%)〕=相距千米数196千米
全程千米数×(80%+ ■-1)=相距千米数196千米
⑶列式解答:
196÷(80%- ■)= 490(千米)
196÷〔■-(1-80%)〕= 490(千米)
196÷(80%+ ■-1)= 490(千米)
答:A、B两地的距离是490千米。
这里利用了转换迁移的思想,这是一种重要的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在解应用题时,常常要对条件或问题进行转化,通过转化找到相应的条件,化难为易,化新为旧,化繁为简,化整为零等目的。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知识变为能力,把经验变为智慧。
四、加强对比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新掌握的知识需重复出现,举一反三,才能加深印象。抽象的分数应用题,要通过反复对比练习,区分应用题之间的差别,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掌握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例1:一根6米长的绳子,用去■米,还剩多少米?
分析:绳长是具体长度,■米是具体长度,求还剩的,直接用总长 – 用去的 = 还剩的,算式是6 -■ = 5■(米)。
对比:一根6米长的绳子,用去■ ,还剩多少米?分析:■是分率,不知道 ■具体多长,要找单位“1”,所以要按照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来解答。
⑴ 单位“1”是绳子长
⑵关系式:绳子长6米×(1 -■ )= 还剩的
⑶列式解答:6× (1 -■ )= 3.6(米)
例2:两包相同质量的糖,一包用去■,另一包用去 千克,哪包用去的质量重?
分析: ■千克是1千克的■ ,
■与单位“1”有关,单位“1”的质量可以大于1千克,可以等于1千克,可以小于1千克,所以■的质量也有3个结果,可以大于■千克,等于■千克,可以小于■千克,因此不可以确定哪包用去的质量重。
例3:一根绳子,第一次用去■米,第二次用去■,问哪一次用去得多?
分析:第二次用去■,还剩■ , 第一次不管怎么用,也不会超过■ ,所以第二次用去得多。
总之,解答分数应用题,一定要找到分率句(关键句),再利用分率句找到单位“1”,写出关系式,求单位“1”用除法,求分率对应量用乘法,同时注意与具体分数的区别。举一反三,加强练习,达到灵活熟练掌握的目的。使用上述讲的有关方法,正确解答分数应用题是不难的。
当然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发现。机会和智慧总是偏向善于思考的人,只有善于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学生学习内容疑难问题解答》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5月
[2]小学数学《观课议课问题诊断与解决》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5月
[3]小学数学《学科教学难点分析与对策》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1年6月
[4]《新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