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提高小学语文作业有效性的思考

【作者】 罗玉秀

【机构】 广西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巴马镇巴廖小学



【正文】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有效的语文作业是学生课堂听讲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消化、巩固和运用的的有效检测手段。提高小学语文作业的有效性,才能更好的落实有效的语文教育。为了让作业更为有效,教师必须明确语文作业是语文课堂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摇篮,不能把学生绑缚在死记硬背上,要更新观念,重视疏导。

  一、作业设计要体现趣味性,让学生喜欢做语文作业

  一直以来,作业的功能被定位在“巩固知识”和“强化技能”上,直接导致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教师布置作业时总要贪多求全,生怕有遗漏,认为学生做得越多,记得越牢,将来学生的能力也越高。事实上,能力的高低与机械的记忆书写没有多大关系,小学语文要培养的是学生听说读写多方面的能力,那种机械的书写作业已达不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一些学生经常完不成作业,其实是那些单调的书写作业让他们对作业丧失了兴趣。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求的特点,把作业设计得形式多样,争取让作业内容丰富而又不失创造性,让学生通过做作业全面训练听说读写的能力。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认知水平,可以设计出不同类型的作业,比如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等实践性较强的作业。

  二、作业设计要有创新性

  面向未来的语文教学,应当从守成型向创新型转化,体现在语文作业设计上,即要求更多地注重培养儿童的灵活运用能力,在运用中强化创新意识。当然,重现式的语文作业设计仍然是需要的,因为它符合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有助于语言材料的记忆、积累。但是在优化重现式作业的同时,更多地应当设计创新的作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是时代的要求,对进一步提高语文作业的训练功能有百利而无一害。语文作业的创新性,主要应体现在灵活运用课文的语言材料来表现学生的自由思想和个人见解,注重培养思维的发散性、流畅性、灵活性和应变性,使学生在用语言反映思维的活动过程中,优化思维的创造性品质。

  三、设计作业争取手脑并用,优化作业内容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并强调了“做”,即动手操作在“教”与“学”中的作用。只有当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联系起来,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检验、运用所学的知识。所以,我们布置的作业应能把“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创造,进而培养他们独立研究、勇于创新的精神,发展他们的独特个性与创造能力。例如,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语文课外作业:如学了《乌鸦喝水》《称象》,在课后作业中设计:请按课文揭示的步骤你也来做做这个实验。这样,就能让学生在边动手边动脑中复习了课文知识。

  四、作业设计应于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入生活

  生活即教育,语文从根本上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延,也应该是生活的外延。把语文作业仅仅封闭在课本内,一切为了语文课本服务,切断学生于社会、与家庭的联系是不可取得。因此,布置作业应该把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作业成为联结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纽带,让作业生活化、社会化,人文化。现如今大多数儿童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娇生惯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在社会上交际能力弱,缺乏理事能力。不懂得为他人着想,目光仅仅囿于家庭、学校中。针对这些情况,我有目的的精心安排作业内容,利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利用“母亲节”让学生为自己的妈妈过节日,可以为妈妈献一首歌儿,可以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还可以自己做张贺卡写上祝福献给妈妈。教师节,鼓励学生自己制作小制作,或画一副画写上最喜欢的话,献给最敬爱的老师。重阳节,布置学生为社区里老人过节等,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受到关心他人,尊敬老人的教育。再如让学生定时看电视,看奥运会、亚运会,然后谈谈感受。真正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看中国,看世界,关注社会新动向,不仅利用作业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作业要进行合理评价

  教师设计了高质量的作业,如果没有及时准确的评价,那么设计再好也是纸上谈兵。正确的评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心理学指出:小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发展,很大程度依赖教师的评价。由于学生层次的不同,所以我们教师的评价要有弹性,以鼓励为主。传统的作业评价是教师单向的评价,它不利于学生纠正错误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在评价作业时,要改变这种单一的形式,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可以请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让学生通过这样的评价,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指出别人的错误,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有利于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

  总之,我觉得,布置作业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创新,它需要我们老师别具匠心的设计。让我们一起努力,通过设计有效的语文作业,进一步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学�Y���p�X�@�主动性,提倡自主性学习和参与性学习,而传统的课堂模式是多采用教师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听,然后做课堂练习,课堂小结,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处于客体位置,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显得枯燥无味,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要贯彻课程标准的培养文科生的数学兴趣刍议理念,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方法下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首先,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力所能及的事情,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比如,新课标的课本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如:《函数模型及其应用》《统计初步》等,学生通过自学就可掌握,可安排他们按照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学,教师可在学生自学后进行评讲;对于课本中的例题,应先留出时间给学生思考,较简单的问题,就要求他们独立完成,较难的问题,则可小组讨论,教师可依据讨论结果进行讲评;或采取“低起点、分梯度”的方法,将例题的问题分解成若干层次小问题,使大部分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基本解决。若生搬硬套地教学,大部分学生会无法解答,从而产生畏惧情绪,久而久之必然对数学失去信心,从而失去兴趣。在教学的速度上,切不可一成不变地以教参的课时为依据,应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对于重、难点内容应放慢进度,在难点知识方面,应对教材作必要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点和应用作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即先落实课本,后拓展延伸,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易于接受,对数学产生兴趣。

  3.充分利用角色转换。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课程教学的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因此,除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利用角色的转换,使学生对课堂有新鲜感,从而化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布置一些自学内容,指定一些学生上台当“小老师”,教师则以学生的身份听课,然后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探讨上课的内容,这样不仅提高了那些“小老师”对所授知识的认知水平,而且还能通过师生的共同探讨、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正确指导学习方法,使学生产生

  浓厚的学习兴趣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不同的是:内容多,进度快,抽象性、逻辑性强,不仅要求具备直观感知及一定的计算能力,还必须具备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能力。而不少文科生进入高中后,因为学习不得法,成绩很不理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掌握有效学习方法就显得异常重要,下面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1.要求学生学会课前的预习。

  学生通过预习,大致了解即将要学习的内容后,可以有针对性地把握听课的重点及难点,以减少听课过程中的困难,这样不仅提高了自学能力,而且把自己预习的内容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发现自己思维的不足之处。

  2.要求学生学会做错题本。

  古人云:“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对于课后练习或每次考试做错的以及不会做的题目,在老师讲评后,对于找不到思路的题目,不仅要弄清怎么做,而且还要及时反思:为什么要这样做?还有其他做法吗?若改变题目的某些条件,又如何呢?哪些类型的题目也可以这样解呢?把这些题目的解答和心得及时记在错题本上,每次考试前看一看,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当然,若一些错题已基本掌握,则可删去,以免越来越多,增加负担。

  3.要求学生学会进行单元小结。

  在单元教学结束后,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小结,把知识点以填空题的形式让学生抢答,教师再补充更正,要求学生对于单元小结要保管好,做为考前的复习材料。通过这种学习方法指导,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求知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由“想学”到“学会”,再到“会学”,最终掌握数学学习的科学方法。

  五、分层次布置作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要求引起评价体系的深刻变化,高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和评价体制等方面。文科学生进入高中,就对高中数学心存恐惧,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没有分层要求,而且还补充一些难题,使大部分学生不会做,学生会对高中数学失去信心,没有兴趣。因此,根据教材的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层次的不同,把每天的作业都分成“基本题”、“中档题”和“提高题”三部分。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教师应适时鼓励他们具有挑战精神。对于“提高题”,只有少数同学会去做,就采取面批或张贴答案的发式,不必讲评了。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总之,只要教师能依据文科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做到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形式不拘一格,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中以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实施素质教育就一定能提高文科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