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陆 芳

【机构】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德隆乡平达村完小



【正文】

      比较是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是思维的具体过程之一,是一种特特殊形态的分析与综合。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法”,能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要点、特点,更好地感悟课文的要旨,促进学生智能素质的提高。

  一、运用比较,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1.把握过程

  “比较”这一方法,体现在“分析、综合、运用”的过程之中。比如在小学六年级《狱中联欢》一课的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就应给学生展示这一过程,让学生内化。

  ⑴分析。初读课文,让学生找出文章写了联欢的哪些内容(唱歌、交换礼品、贴对联、表演节目),这是分析的过程。

  ⑵综合。再读课文,让学生对这几件事互相比较,从中找出重点内容(贴对联),这是综合过程。

  ⑶运用。感知了比较法后,再让学生去尝试运用,如课文写了五幅对联,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比较方法,找出重点又是介绍哪些对联。

  把握了过程,学法指导就落到实处。

  2.指导方法

  《落花生》一课写得朴实无华,重点突出,教材的训练要求是“分析课文的主次”。但要“分清”必须掌握方法,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认识文章的重点,根据课文不同情况,可采用三种比较的方法:

  ⑴比较详略抓重点

  在“种花生”与“过收获节”;“吃花生”与“谈花生”的比较中,教师引导学生看文章的详略,详者为重点。

  ⑵比较内容抓重点

  在“我们谈”与“父亲谈”的比较中,“父亲谈”的内容更加重要,学生通过比较内容,抓住了重点。

  ⑶比较目的抓重点

  在“赞花生”和“学花生”两点中再找出最重要的,用前两个方法显然无济于事了,教师引导学生看文章的写作目的,于是“学花生——做有用的人”,这一最重点便抓住了。

  3.迁移学法

  如《给黎民的信》一课,文中讲了四件事,学生通过比较详略、内容后,便知道“谈应该怎样读书”是重点,便对这部分进行重点学习,再如《丰碑》一文,通过比较文章的写作目的,就知道“军需处长”是文章的主要人物,全文歌颂了他的伟大精神,

  二、运用比较,加强理解课文内容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作者以浪漫的笔调,展开丰富的想象,描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文中五次擦燃火柴,出现的幻象不一样,通过填表比较就能更好地把握课文的内容。

 

 

 

 

 

 

 

 

 

  通过填空比较,学生既动脑,又动手,整体感知了课文,对童话的含义有了较深的理解。

  在《麻雀》一文的教学中,让学生将老麻雀与猎狗从力量、身躯、处境等方面比较,认识老麻雀对小麻雀的爱,从而赞颂了伟大的母爱。

  三、运用比较,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1.删词比较

  如《南京长江大桥》一课中的一句:“宽阔的公路上行人车辆穿梭似的来来往往。”删去“穿梭似的”一词与原句比较,学生则可体会“穿梭似的”说明人来车往多而且快,用得生动、形象,删之便意味大失。

  三十多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三十万人的目光投向主席台。     《开国大典》

  她大约和堂妹一样年纪。

  她和堂妹一样年纪。         《苦柚》

  ……

  运用删词比较这种方式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课例,俯拾皆是。

  2.增词比较

  课文中有些地方用词十分精炼、简约,通过“增词比较”来体会它的精炼、准确,很有效果。如《鸟的天堂》写了大榕树的干、枝、叶后,作者在段尾写了一句“这美丽的南国树。”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赞美之情、感叹之情。倘若将这句增加一些字变成:“这(棵)美丽的南国的树(多有生命力啊)。”就失去了那种含蓄、隽永、耐人寻味的意蕴美了。

  3.换词比较

  把某个词换成另外的意思相近的词再进行比较,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品味这个词的妙处。如《草船借箭》这个课题的“借字”,用得十分传神。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借”换成“偷”、“骗”“送”等词进行比较,体会“借”字的妙处:体现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反映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诸葛亮与周瑜才智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借”与“造”之上,周瑜立意在“造箭”,所以他的一切计谋在诸葛亮的“借箭”面前黯然失色,一无用处。一“借”一“造”,高下立分)。另外,既有“借”必有“还”,借来的箭在日后的交战中都射“还”给了曹军。

  4.换位比较

  教学中,对课文里的一些词语,有意换其位置,引导学生与原文比较,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如《飞夺泸定桥》中的(下转第36页)

(上接第37页)“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力,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的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这句话,动词“拿、背、带、冒、攀”用得精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动词换位进行比较,如“拿着短枪”换成“背着短枪”或“带着短枪”,这样一换,学生都感到不妥,既不利于作战,也不符合当时情形,从而体会到原文用词的传神。

  5.句式比较

  理解、赏析句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改变句式进行比较。

  《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的“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是反问句,学生通过读,体会到这个句子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感情。换成陈述句“这忍受不了。”就显得意平而情淡了。通过比较,学生加深了句子的理解,体会到反问句的“强调肯定”作用。

  在教学中,也可将生动的比喻句、拟人句、夸张句与意思相同的一般句式进行比较,品味原句的具体、形象、生动,积累句式,并尝试练习。

  四、运用比较,加强思维能力训练

  1.概括性思维

  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下,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看其概括能力的强弱。在教学中尝试比较,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如《桂林山水》一课,在理解了漓江的静、清、绿的特点之后,教师让学生在比较这三个特点。哪一个特点是最主要的?通过引导比较,学生概括得出“静”对“清、绿”具有制约作用,是最主要的,因而提高了认识水平。

  2.求异性思维

  求异更能体现创新。在《田忌赛马》一课的教学中,我们重视运用比较,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田忌与齐威王赛马,因各级的马都不如对方,倘若按照一般的思维方式,是无法赢齐威王的。但孙膑通过比较几种对阵方式,敏锐的发现与常人所想的不一样的程式,赢得了胜利。教学中,让学生列出这几种对阵的方式,并进行比较,培养思维的求异性。

  3.联系性思维

  事物是发展的,是互相联系的。在《科里亚的木匣》中,侧重通过比较,培养学思维的联系性。四年前,科里亚埋了一个木匣,四年后怎样才能挖出匣子?教学中,引导学生比较,联系四年的变化,讨论木匣应该怎样去寻找,培养学生思维的联系性。

  4.全面性思维

  对课文的理解,要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力求感悟得深刻些,在这点上,比较是有明显的优势。通过比较,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一夜的工作》中有不少可以比较之处,如“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与“陈设极其简单”相比;“总理自己工作”与“叫我去休息”相比;“批阅一尺来厚的文件”与“休息时间短”相比;“工作劳苦”与“生活简朴”相比;“处理国家大事”与“不忘扶正转椅的小事”相比……通过比较,使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全面理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