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错别字纠正策略初探
【作者】 杨君敬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郯城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
《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必须认识常用字3000字,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由此看出小学生识字任务的重要,而学生所要达到的阅读量又跟学生的识字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实际上,学生在平时的识字和运用汉字过程中,经常不同程度的会出现错别字的现象,这是大家非常头痛而又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作为教师来说,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去纠正在语言文字运用过程当中出现的错别字问题,不然任其学生错别字随意发展,会导致学生在语文学科方面问题越来越多,语文基本素养越来越差,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其它的学科。万丈高楼从地起,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小看学生出现的错别字现象。为了帮助小学生尽快纠正错别字,本人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教学经验,从学生出现错别字常见的几个方面和相关的对策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识字教学要扎实
要纠正学生的错别字,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样的字是错别字
错别字,顾名思义是指错字和别字。错字,是一种无中生有,即在字的笔画、笔形或结构上写错了,似字非字,这称之为“错字”。别字,是由于几个字字形相近,或字音相同,而产生的辨别错误。我们讲的都是指写错或读错的字。
我们在平时的识字教学中,可以说是采取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如制作卡片、开火车、找朋友、猜谜语等等。学生识字兴趣有了,学起来印象深刻。但实际情况是学生学会认字往往还不能恰当地运用在词、句、段中,这些字在词组、写话中一使用,学生就会出现瞎用字,不知道究竟用哪一个,于是就出现错别字了。为了学生有一个良好的使用汉字习惯,教师必须把好识字教学这一关。从有趣识字教学入手,渗透到词、句、段、篇的语境中去运用。如“既”字,在识字教学中,学生都认识“既”字,但在写话中,“你既然吃饱了,就回去吧!”写成“你即然吃饱了,就回去吧!”如果教师在识字教学中注重字在词组和语境中的意思去培养,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错别字。教师在教“既”时,让学生用这个字来多组词,能说出或写出多少都相同,在学习“即使”一词的“即”时又让学生在组词中牢记“即使”也是连词,与“也”用在一起。通常我们所说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就是这个道理。平时教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就要加强这方面的用字训练。只有教师扎实的识字教学,才不会有学生下来使用错别字的机会。
二、规范汉字使用
有些同学虽然字是掌握得牢固,但由于说话、写话口语化,语言使用不规范,导致使用了错别字也不知道。作为四川人,平时生活中很多方面受四川方言的影响,学生爱把“同学,你走哪里去?”说成“同学,你走那里去?”也有学生把“菜子花花非黄”说成“菜子花花灰黄”。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孩子的错别字才可以马上纠正过来,否则,习惯一养成,教师花大量的时间也纠正不过来。平时教师尽量引导学生说普通话,用普通话语言。
有了教师过硬的识字教学基本功,平时注意了汉字的规范使用,再加上集体的、巧妙的纠正法,错别字将不会和学生交朋友。
我们知道,我国古代汉字造字法主要有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四种。象形字是早期的图画文字,从图画中脱胎而来,如山、田、水、日、月等。指事字是指由一些不易用象形表示的较为抽象的概念,要仔细观察才能知道意义,如四、上、下、本等。会意字是把几个相关的字放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意义,如友、从、林等。形声字一定是合体字,一部分表示意义,一部分表示声音。了解了汉字的特点后,介绍给大家四种有趣的纠正错别字的方法,使学生能更正确、标准使用汉字,防止错别字的萌芽。
(一)同音字纠正法
所谓同音字,就是字的读音相同,字不相同。在识字教学时,教师都会觉得“的”、“地”、“得”对学生不是问题,他们随时都能写,自以为没问题。但在填空,写话或者在写作文时,教师就会发现学生填错或用错别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是适当的告诉学生它们的用法,二是多让学生去感受词语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自己深入领会他们用法的不同。
(二)形近字纠正法
顾名思义形近字就是字形相似,也是错别字的罪魁祸首。学生写字时稍不留意就写成另外的字了,这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培养细心和耐心的良好学习习惯。可以帮助学生通过找规律,把几个形近字连在一起学。如“辫、瓣、辩、辨”这四个字,我们可以用慧眼观察出其中最明显的差别,于是可以这样来记忆:中间“绞丝”是辫子,中间“瓜分”开来是一瓣,中间有“言”是辩论,中间“点撇”是分辨。再如“拆、折”字比较,可以这样去记忆:多了一点就“拆掉”,没有一点不“打折”。你说这样是不是既有趣又好记呢?
你看,通过找规律也会帮助学生轻松区分形近字,规范使用汉字,消灭错别字。
(三)理解纠正法
我们把字放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更易于消除错别字。如有部分学生误把“在”字当“再”字用,如“他再回来的时候,电影开始了。”却写成“他在回来的时候,电影已经开始了。”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在”是表示方位地点,如“我在教室里写字”,而“再”是表示“第二次”“又”的意思。教师在教学识字时,如果让学生注意到这些细微的区别,孩子也没有理由混淆。
(四)强调纠正法
强调纠正法一般适合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感知能力差,观察力弱,教师在适当的地方特别强调有助于加深印象,从而把字牢牢记住。如学习“底下”这个“底”时,教师先发问:“哪里是‘底下’?”然后反复用手指指着桌子底大声说:“哎呀,那儿是底下!”这时教师就可以用红笔在黑板上或生字卡上“氏”下面重重地补上一点,非常醒目,学生印象深刻难忘。
除了以上几种纠正错别字的方法外,还有许多方法我们可以去总结。如歌谣纠正法,联想纠正法……无论哪种方法,只要对学生纠正错别字有帮助,我们都可以拿来用。
纠正学生的错别字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一定要做到持之以恒,多想办法,相信办法一定比困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