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论初中历史课的情感教育策略

【作者】 孙翠丽

【机构】 新疆巴州博湖县博湖中学



【正文】

      历史是一门极具思想与内涵的学科。对于历史教育教学来说,教师的感情投入较之其他学科更多也更为重要。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适时自然地融入情感教育,既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又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历史亲近感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生动的描述以及实物展示、投影显示、播放录音带和录像带等多种手段,使过去的、陈旧的、死的历史变成鲜活、生动、具体的历史,让学生仿佛亲身经历当时的事。对初中学生来说,影视资料比文字、图片资料更具直观性和视觉冲击力。在讲述奴隶贸易时,我播放了美国电视剧《根》中男主人公被掠为黑奴的片段。面对屏幕上黑人青年被铁链锁住后拼命挣扎和呐喊的场面,所有学生的情绪都已经完全被感染,许多人甚至已经热泪盈眶,再加上通过生动的语言,力求将各种教学媒体的效果发挥到极至,同时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到指向性作用,整个课堂气氛达到了最高潮。

  二、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营造历史氛围

  历史教材内容既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又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阶级、时代的要求编写的。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自然会伴随喜、怒、哀、乐的各种情感体验,而教育者在编写历史教材时必然会流露出相应的情感,导致某些教材内容本身不可避免地蕴涵大量的情感因素。例如在学习《君主集权的强化》一课时,我就让几个学生演唱《凤阳花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同学们一曲富有表情的《凤阳花鼓》,以它的新颖独特,把学生带回到明朝时期,既达到引入新课的目的,又为学生理解课文打下情感基础。而后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明朝时期虽然加强了君主的权力,但它已经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产物,它导致了明朝政治的腐败,加剧了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最终导致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战争的爆发,明朝终于被农民军推翻。这样,这节课的教育效果就比较明显。

  三、真情投入,增强语言感染性,向学生进行情感展示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展示情感,首先需要教师深入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只有教师自己被某种情感所打动,才有可能用这种情感打动学生教师要善于用语言表达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教师的讲述力求声情并茂、神态感人。例如当讲古今中外仁人志士时绘声绘色,用铿锵激昂的声调加以赞颂;讲出卖国家主权、民族利益的历史罪人时则显出义愤填膺、深恶痛绝;讲强敌压境,当权者腐败无能,不作抵抗时痛心疾首、拍案而起等等。例如讲《中国古代文化》时,指出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这四个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学生通过学习深刻地认识到,我国是世界文明的古国,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耀千古的古代文化并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样,也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要以身作则,善于调控白己的榜样行为去影响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

  四、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互动,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赞可夫认为:“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够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其固有的作用。”师生之间的感情融洽了,课堂上才能自由交流、彼此尊重,才能使每一个学生轻轻松松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作为两者关系的主导方,要形成师生情感交融的和谐气氛,教师自身的情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情绪状态对学生的认知和师生关系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教师面带微笑,学生会感到亲切、温暖,学习就会很有劲头。反之,当教师表情冷漠或怒气冲冲地面对学生时,学生会感到压抑、紧张,影响知识的接受。因此,教师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利用自己情绪的感染力,使知识、信息带有情感色彩,使课堂具有融洽、亲切、充满温暖的氛围。

  五、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到实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让他们充分地“动”起来。以多种具有生动形象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情绪能够使学生乐于参与活动。例如,提前布置学生准备,在课堂一开始,就请“演员们”上场,由学生表演课本剧《“无敌舰队”之战》,模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片断,起到渲染课堂气氛的作用。在表演中,担当角色的同学塑造出了他们眼中的伊丽莎白一世、德雷克等人物,产生进入角色的知觉,并凭借这种如临其境的知觉,很快地理解角色在情境中的地位、与其他角色的关系,从而设身处地地体验到了角色的情感。这种热烈的情绪感染了整个班级,全体学生都在这种氛围下不知不觉地进入角色,最深切、最生动地体验了当时的历史情境。

  六、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巩固学生情感体验

  历史情感教学评价要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出发,从知识的掌握及运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评价,由过去的单纯注重知识掌握的评价,转变到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初中生自尊心非常强,希望人前人后受到肯定的评价。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时,要从鼓励的角度出发,充分给予学生以积极的评价,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比如,在平时的历史测验中,对答题情况不理想的同学,我不会直接给他们一个令人“绝望”的成绩,而是只在试卷上划上对错号,试卷发下去后,感到考得不好的学生可以再次复习,之后在课下在原来的试卷上重新答题,我再次阅卷,以第二次考试的成绩作为最终成绩。这样,学生看到通过努力有了一个比较进步的成绩,他们会感到成功的喜悦,会有信心继续学习历史。

  总之,情感是教学过程中与学生智力活动有密切联系的非智力因素,情感的培养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