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试题归类探析

【作者】 王卫国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高峰头初级中学



【正文】

      研究性学习就是由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发现问题,根据所研究的课题来设计方案,并通过他们的探索、研究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提高创新能力,增长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的活动过程。它成为素质教育和创新思维观念下催化出来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的试题就是要求学生用研究性学习的思路考虑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

  一、探究型试题

  这种探究型的试题主要表现在研究课题的结论是未知的、非预定的,结论的获得也不是由教师传播(或书本上直接得到),而是学生用学科的研究方式,运用已有的学科知识,通过假设、实验、求证,最终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例1、稀盐酸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我们已经知道,在稀盐酸中存在H2O分子、Cl-离子和H+离子。请你设计一个简单实验研究下面的问题:

  可能是稀盐酸中的哪一个粒子使石蕊试液变红?(写出简要的实验步骤、观察到的现象以及由此得到的结论。)分析:本题要求我们设计实验去研究稀盐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究竟可能是稀盐酸中H2O分子、Cl-离子和H+离子哪一个粒子作用的结果。根据已学知识我们已知起作用的是H+,因此我们可从以下角度去考虑:①取几种都含H+的不同物质的溶液,分别滴加紫色石蕊,看是否都变红;②取不含H+只含Cl-或H2O分子的溶液,滴加石蕊看是否变红;③往含H+的溶液中加石蕊变红后,再滴加OH-,使H+中和,看溶液是否仍呈红色等。

  解:方法一:分别取少量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等酸溶液于三支试管中,各滴加紫色石蕊试液,三支试管中的溶液均变红。三支试管的溶液中均有H+,因此可能是H+使石蕊变红。

  方法二:用2支试管分别取少量蒸馏水和NaCl溶液,各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均不变红,说明H2O分子和Cl-均不能使石蕊变红。因此,可能是盐酸溶液中的H+使石蕊变红。

  方法三:用试管取少量稀盐酸,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逐滴加入稀NaOH溶液,试管中的溶液由红色变紫,最后变成蓝色。在反应后的溶液中,H2O分子和Cl-仍然存在,而H+全部生成了H2O分子。说明H2O分子和Cl-都不能使石蕊变红,可能是稀盐酸中的H+使石蕊变红。

  评注:本题作为一道探究型实验题,不仅对学生的知识层次考查较深,既要求学生知道“是什么”,还要求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命题,学生在答题时就像进入具体实验情景中,考查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避免了学生将实验死记硬背,有利于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开放型试题

  开放型的试题所提供的研究课题内容既不拘泥于教材,也不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更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更是他们的创造力在知觉、概念和意义广角度地敞开;研究的课题没有惟一的答案,只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需要去权衡利弊,进行评价;该类型题较好地把课内和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联系起来。

  例2.目前社会上有一些不法分子,以铜锌合金(金黄色;俗称黄铜)假冒黄金进行诈骗活动。现请你设计一实验证明该黄色金属块是真金还是黄铜,要求写出实验方法、现象和结论。

  分析:本题所提供的研究课题是验证铜锌的混合物不是金,要求学生们根据日常生活知识和课本所学知识设计实验来求证。其解答方法有多种方案:测密度、试硬度等;化学方法有:(1)在火焰上加热;(2)用稀硫酸来检验;(3)用硫酸铜来检验等,解题只要按步骤、现象和结论三步完成,并有创造性均可。

  解:方案一:取少量试样置于试管中,滴入少量盐酸(或稀硫酸),若有气体产生,则原试样为黄铜;若没有气体产生,则为黄金。

  方案二:取少量试样置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硫酸铜溶液(或硝酸汞溶液或硝酸银溶液),若试样表面有红色物质(或银白色物质)析出,则样品为黄铜;无变化的是黄金。

  方案三:取少量试样置于试管中,加入少量NaOH溶液,有气泡产生的是黄铜(因锌具有两性,可与碱反应放出H2);无气泡产生的是黄金。

  方案四:取少量试样,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变成黑色的为黄铜,不变色的是黄金,正所谓“真金不怕烈火炼”。

  方案五:取少量试样,比较它们的硬度,硬度大的是黄铜;硬度小的是黄金。

  本题以社会生活的实例为研究课题,给学生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是符合当今时代教育的试题;同时给初中化学教学指出了一个方向;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尽量发挥学生思维活跃的优势,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三、实践型试题

  本类型题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最后解决问题,从而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这同时也有利于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并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3.根据《健康报》报道,19992月,河南省正阳县有位50多岁的农妇,到自家地窖中拿红薯时,不幸身亡。经分析确认:该农妇是因地窖中含二氧化碳气体较多使其缺氧而窒息身亡。所以进入地窖之前,要先做灯火实验,如灯火熄灭或燃烧不旺,人就不要进去。如果要知道地窖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就需要通过实验进行测定。以下是某中学化学课外实验小组的同学提出测定地窖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实验方案,请回答有关问题:[(2)和(3)中若还需其他实验物品可任选。]

  (1)从下列器具中选择最合适的器具采集地窖中气体样品,应该选用(  )。

  A.250mL普通烧杯

  B.250mL普通集气瓶

  C.250mL塑料袋

  D.250mL有刻度的集气瓶

  (2)试简述用(1)中所选择的最合适器具去采集地窖中气体样品的实验操作。

  (3)试简述测量该气体样品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操作方法。

  分析:本题提供了一个测定地窖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研究课题。题目要求通过让学生设计实验,从亲身实践中获得有意义的知识,从设计实验中,把总结出的定性的经验规律转化为定量关系,使学生的科学思维从低级形式进入较高级形式。

  总之,研究性学习应该体现在教学、学习的各个方面,不尽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通过研究性学习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解答时若解决方案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不是化学教材上讲过的常规方法都属创新,经认可后应给予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