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开发和利用地理资源 发展学生地理能力的体会

【作者】 王长庚

【机构】 山东省垦利县垦利实验中学



【正文】

      山东省十二五省重点规划课题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形式多样而有效的地理教学,增添地理教学活力,培养地理意识,增强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新课程的顺利实施需要强有力的课程资源保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目标,对于提高学生地理素养和能力,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面就平常的地理教育教学中,积极开发和利用地理资源,发展学生地理能力谈几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整合和利用地理资源,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要善于根据教学实际,整合和利用地理资源,要灵活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增减,对教材内容顺序作适当调整,对教材进行改写,与教材配套的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资料综合利用,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地理思维的活跃度。比如运用地图进行教学,可以把相关地图加以整合,综合运用,运用地图册中的相关地图分析地理现象,综合各地理事物的成因、地理区域特征及地理规律性,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学习拉丁美洲的气候特征及成因时:先引导学生观察“拉丁美洲气候图”,明确拉丁美洲的气候以热带气候(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温带气候面积狭小,无寒带气候,再提问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的特征。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再提问:拉丁美洲为什么会形成这种这种气候类型?尔后老师引导学生在“拉丁美洲地形图”上找到赤道、南北回归线,回顾五带图,分析出拉丁美洲大部分地区以热带气候为主,再对照“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得出本区大部分地区在赤道低气压(降水多)和信风带控制之下,同时从地形图上可看出拉丁美洲西部为高大的山系,东部为平原和高原,来自大西洋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掠过大洋,饱含水汽,进入拉丁美洲后,沿宽阔低平的亚马孙平原深入内陆,受安第斯山脉的阻挡,形成大量降水(同时指导学生看“地形雨模式图”),形成世界面积最大的热带多雨区,并有世界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景观(同时看热带雨林景观图,加深印象),再回过头指导学生看“拉丁美洲气候图”,发现地处热带地区的巴西高原是热带草原气候,回忆分析就会明白巴西高原海拔较高,所以气候较为温凉(观看热带草原景观图),再看“安第斯山脉气候植被垂直变化模式图”,这时就搞清理了拉丁美洲的气候特点及成因。

  这样通过一看、二分析、三总结,就把拉丁美洲的气候特征及成因的教学难点给解决了,而且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引导学生综合利用地图册中众多的有关地图自己观察、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的地理思维得到了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地理观察、思维、想象、分析和综合能力。这种思维能力才是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能力。

  二、结合乡土地理,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和发展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乡土地理资源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自然地理主要包括: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气候、水文(降水量、河流的大小、多少、流量、走向等)等。人文地理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状况、资源的种类及利用效率、交通状况、人口的多少、民族、环境的好坏等。这些都为地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可能。“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气候课程资源为例,在初中地理课程中,我们要教学“世界的气候”和“中国的气候”。主要内容有:一,气候要素特征,包括降水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特点;二,气候的差异和分布;三,多变的天气以及气候的影响。四,气象灾害等这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可以加以整合,二都可以运用当地的气候气象资料,结合学生对当地气候的生活体验开展教学。这些知识从综合性到区域性,最后落脚点都是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对于当前的雾霾、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沙尘暴、旱涝灾害等等都与天气和气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世界气候》,我们带领学生走进当地气象局,了解本地气温、降水材料,从分析本地气候特征,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构成气候的要素,气候类型的特征,并从中学会分析气候类型的方法,进而能让学生自主地分析世界其他气候类型的特征。然后以此为基础,引领学生讨论温室效应的危害、成因、以及治理措施,面对当前形势,作为中学生应该从自我做起,低碳生活,绿色出行,保护环境,最后引导学生写出研究性报告。这样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结合乡土地理,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身边的地理资源,培养和发展学生实践能力。这才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三、结合地理时事热点,进行思想道德情感教育和生存,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这是学生立世之本

  结合地理时事热点,进行思想道德情感教育和生存,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这点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的地理教材不只是知识的载体,还担负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教育任务。地理课程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了解当前世界热点地区冲突不断:东南亚(南海问题、中国与东盟发展、湄公河开发)、东北亚(朝核问题、中日、中俄特殊关系问题)、南亚(印巴问题、中印、中巴关系问题)、非洲(领土、资源争端、人口环境发展问题)、西亚(叙利亚问题、伊核问题、巴以问题)、中亚(中国能源问题、上海合作组织和中国与土耳其的关系问题)、欧洲和北美、南美关系问题等等,所有问题都指向大国染指及其背后的角力,引导学生深刻剖析根源,提高明辨是非能力,明白实力决定一切。

  掌握我国维护边疆稳定、打击恐怖势力、南海争端等问题,使学生明确海洋也是国土,没有国哪有家,使之受到深刻的情感价值观教育;知道今年第46个世界地球日,宣传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第45个世界地球日,“十二五”期间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的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今年的专题为“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共同保护自然生态空间”。201465日是“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向污染宣战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益,使学生明白环境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这也是提高学生发展能力的动力。

  2015425日,尼泊尔发生了8.1级地震,目前强震和其余震已经共计导致8000多人遇难。2015512日尼泊尔再次发生7.5级强震,伤亡惨重。而我国也处在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之间,是多地震的国家,在学习七年级板块运动和我国的自然灾害内容是,联系实际,分析其先兆、成因和逃生办法,结合学校的防震演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生存能力。这也是学习地理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