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紧抓测量本质 培养学习能力

【作者】 李永梅

【机构】 重庆市江北区华新实验小学



【正文】

      案例背景:“角的测量”一课,是本校曾维蓉老师在区教学研讨会上,执教的一节研究课。本课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内容,磨课团队就如何构建学本课堂,挖掘测量的数学本质,在做数学中培养估测意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重建。我有幸参与整个磨课过程,感受至深,特记录下来。

  一、认识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通过分析2014年前后的新旧教材,发现新教材对此内容的编排,有很大改动,主要有二:一是新增用三角板的一个角去测量角的过程。这样编写的意图是让学生体会用较小的角作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对两个看似差不多大小的角进行大小比较,引导学生用三角板的30°角进行测量,产生了比一个三角板的角多一点儿,又不够两个三角板的角,因此无法进行准确的大小比较情况。由此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体会到用像三角板的角(如:30°)这样大的测量单位去测量,很难得出准确的度数。于是想到需要一个比较小的测量单位,自然介绍1°的产生和规定。这样的教学设计与面积和面积单位,以及之后要学习的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设计思路一脉相承。

  教学实录:(出示两个角,分别记作∠1和∠2

  师:这两个角,能一眼看出他们的大小吗?

  生:不能。

  师:如果想知道他们究竟谁大谁小,怎么办?前提是不能用量角器,你会用什么方法呢?

  生:用三角板。(生试着用三角板量)

  生1:我发现∠130度,∠230度大一点儿,但是又不够60度。

  师:想知道∠2比∠1究竟大多少,像用这样的度量单位来测量是不行的,咱们需要更小的测量单位。(接着通过课件给学生介绍1°的产生过程)

  二、凸显测量的本质。第一、二学段的学习,需要借助工具进行测量的内容,只有长度和角。这两种测量的本质都是看被测量的对象里面有几个测量单位,所以长度的测量是角的测量的知识生长点,其测量方法可以迁移类推到角的测量中来。长度的测量最基本的方法是起点和终点的“两点”重合法,类推到角的测量就是点和边的“两重合”。在试教过程中,学生对“两重合”即“点和边”的重合这种测量方法,由于有生活经验,比较容易掌握。但是理解测量的角里面有几个1°和读准度数仍然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读准度数的基础上,通过准确数学语言的表达,深入理解含有几个1°。这样,学生就非常容易发现,当量角器残缺,比如缺外圈或者内圈度数,或者量角器两头都残缺的情况下,如何读出角度,就是“两数减”,即角的两条边所对的度数相减的方法。这样,就深入到了测量角的数学本质上,看被测量的角里含有多少个1°。同时也将线段测量中的方法迁移到角度的测量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实录:

  环节一:课前唤醒,为学法迁移做准备。课前,出示一条线段。如图:

  师:这条线段估计有多长?

  生:我估计有4厘米。

  师:如果想知道究竟有多长,可以怎么办?

  生:可以用直尺量。

  师:好的,我们用直尺来量一量。(师量)把直尺的0刻度与端点重合,直尺的边与线段重合。中间有几个1厘米呢?跟我数:11厘米,21厘米,31厘米,41厘米是4厘米。这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测量线段的方法。可是有一位同学是这样量的,他能量出线段的长度吗?(师演示,从刻度1开始量的方法。)

  生:可以,就用后面的5厘米减去起点的1厘米,中间就是41厘米,所以也是4厘米。

  师:你的思考力真强!用终点的刻度减去起点的刻度,也就是这条线段里有几个长度单位1厘米,所以也能计算出线段的长度,向你学习!

  环节二:探究量角,渗透学法突破难点。量角时,读准度数是难点。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独立尝试量角外,更重要的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将操作层面的的动作思维方法,进行了深层次的理性的反思、观察和抽象,用数学语言总结出了“两重合”。即“量角器的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重合”。对于究竟是读外圈度数还是内圈度数,学生不容易判断,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肢体语言,从左到右的外圈和从右到左的内圈度数,让学生用手势边比划边读数,帮助学生建立量角器的表象,以尽快熟悉量角器的结构。反复让学生比划和估测不同大小的角,并且每一次都让角的两条边重合后再旋转成角,这样让学生体会到角的本质,即角度表示的是角的边通过旋转经过的区域大小。从独立尝试量角的动作思维,到教师引导下总结方法的抽象思维,再到认识量角器时的肢体动作和语言表达,如此反复轮回,再反复,不断的叩击和提升。教师总是在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让学生的思维反复回叩,烙印,这种多种感官参与下的学习,逼近了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的说法,实现了互动创生的教学效果。

  实录片段1:认识量角器,建立角的大小度数的表象。

  师:有谁能把量角器像介绍好朋友一样,介绍给大家呢?

  生1:嗨!大家好!我是好朋友量角器的代言人。它的身上有数字,从0180,就是量角器的度数。还有线,每条线都指着一个度数。

  生2:我来做补充。量角器上的度数,不仔细看会出错。从左边到右边是外面的度数(用手绕边缘比划),从右边到左边是里面的度数(也用手比划)。

  师:还有要介绍的吗?没有了,我也来介绍介绍。量角器上还有两条特殊的线(出示0刻度线),左边的这条(课件闪烁两次蓝色),它是外圈刻度0刻度线。右边的这条(课件闪烁两次红色),它是内圈0刻度线。谁能简洁点说说这两条线与内外的关系?

  生:左外右内。

  师:你归纳能力很强,写下来。(板书:左外右内)

  师:谁能把1°的角用食指和中指之间的空隙比划出来?(生比划)2°呢?3°呢?

  5°呢?10°呢?20°30°呢?45°呢?90°呢?

  师:现在咱们来玩一个游戏,叫“我说你比。”准备好了吗?1°,5°,10°30°,45°,90°。非常好!猜想一下,120°有多大呢?180°呢?(生用两只手比划,也有用两个手指比划,还有用两个手掌比划的。)

  生:反正比90°大。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这些角有多大,(一次一次通过课件旋转角的一条边成角,让学生读角的度数。每一次读完,再次重新旋转成角。)

  实录片段2:探索量角的方法,估测能力培养。

  (出示两个角。)

  师:请大家先估一估度数并写在题单上,再用量角器量,比一比估得是否准确。(生测量)

  师:有谁能给大家展示你是怎么量角的呢?

  生:我是这样量的,量角器的这里和角的顶点在一起,边和角的边在一起。另一条边对着45度,所以是45°。

  师:他刚才说的在一起,数学上叫“重合”。那么他在量角的时候,做到了几个重合呢?

  生:他做到了两个重合,就是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师相机板书:两重合)

  师:做到了两重合,我们再根据刚才你们自己总结的“左外右内”来判断该读的度数。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了量角的方法,真了不起!

  三、挖掘拓展练习,直抵测量的数学本质。

  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学会用量角器采取“两重合”的方法量角。但是基于学生学情,考虑到这样的设计跳跃性不够,挑战性和思维的培养空间不大。因此,磨课组根据几次试教的情况,在练习中,设计了只有外圈度数让学生读出角的度数、用左边破损的量角器让学生量角、两边都破损了的量角器让学生量角的三种情况。在基本练习完成后,学生对这种情况下量角的拓展和挑战,表现得兴味盎然。很快,学生发现了“两数相减”的方法,即角的两条边所对的度数相减。`1其实质也就是看被测量角的两条边之间含有多少个1°。学生对测量角的思路和方法探索到这里,已经豁然开朗,对测量的数学本质也就是被测量对象里面包含有几个测量单位,理解得更透彻也更灵活,。

  实录:老师这里有一个特殊的量角器,也想来凑热闹。你看它能测量出这个角的大小吗?(出示只有外圈度数的量角器,角的两边分别指着50°和120°)

  生:不能。

  师:真不能?(生看师质疑,少部分同学开始动摇,又在继续看)

  一部分同学:啊,能读出来,是70°。

  师:他们说是70°,你们同意吗?(还有一些同学没看出来,说不同意。)

  一生站起来大声说:是70°,就是120°- 50°,所以是70°。

  师:你能上台给大家讲讲是怎么想的吗?

  (生上台比划)生: 70°和120°之间相隔了710°,所以就用120°- 50°,大家听明白了吗?

  生2:我是数的,110°,210°,310°,一共510°是50°。

  师:你们实在太厉害了,我们可以把你们刚才发现的这种方法也来命个名,叫“两数减”如何?(板书:两数减)

  师:还有更具挑战性的量角器,也想来凑热闹,你们敢不敢认!(敢!)

  (出示左边残缺的和两头都残缺的量角器让学生读出度数。)

  最后这环节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思维真正拓展开来。总之,这节课在磨课过程中,围绕生本课堂,紧抓测量的本质,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上做了很多尝试,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