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新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 解合理 刘庆芳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第一中学



【正文】

      “历史学科五步教学模式”是笔者近年来不断探索与实践着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的,追求“学习主体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兴味十足,学习方法科学实用,学习效率事半功倍”的教学境界,使历史课堂真正成为开放的、富有激情的、充满活力的、弥漫着浓厚探究气息的成功学习的大乐园。这种教学模式,可操作性强,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收效明显。

  一、重难提示,心存成功目标

  这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一步一定要将这个“头”开好、开妙。基本的要求是:教师通过“精、奇、短”(语言精炼,形式新奇,过程简短)的情境创设,迅速导入新课。向学生指明本课学习的重点与难点,让学生心存目标,以便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少走弯路。为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灵活地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提出一些必要的学习要求(如在看书的过程中勾画重点内容;注意观察课本中的图片及辅助性文字资料,积极主动参与小组的讨论交流活动等),并事先告知学生将用何种形式检测学习的效果,将如何评价检测结果等。我在这一步教学中还专门设计了一个学习誓言:重点难点,在我心间,朝着目标,勇往直前。让全体学生朗诵着这一誓言进入下一步教学环节,打消其畏难情绪,充满信心振奋精神。有了这样的“士气”,成功便近在咫尺了。

  二、合作探究,夯实成功基石

  这一环节是整过教学活动的主体与核心,教师用多媒体显示本课需要探究的问题,学生先自主看书、自主探究,然后对较难的问题或者自己拿不准的问题在学习小组中合作探究。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合作探究,能充分发挥出群体智慧的力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同时也强化了学生团结协作,战胜困难的集体意识。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要走下讲台巡视或点拨,现场解答个别学生的疑难,亦可参与到学生之中,与他们一起探讨。这样,既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学习,更缩短师生间的教学距离与情感距离。

  而后,老师检查探究效果,对于存在的问题,尽量让学生互助解决,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帮助暂时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只评定正误或作补充提示。对于带普遍性的疑难问题,也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通过全班同学的讨论,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与领会;对于那些由于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不足而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则要因地制宜地补充相关资料介绍,以丰富学生的新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对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新发现、新问题,教师既要对此举进行表扬鼓励,也要对这些问题做出巧妙的处理:如果问题具有普遍性,则当堂解决;若仅仅属于个别性的,则告诉学生课后与其单独交流。

  三、读解歌谣,铸就成功大厦

  将历史教材改编成顺口溜歌谣,让学生课内课外反复诵读,既有助于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历史知识,也容易营造出学习历史的良好氛围。优秀的历史歌谣在历史教学中的特殊功效已被愈来愈多的历史教师所认可并加以应用。笔者历经多年不间断的努力,较好地将历史教材改编整理成了顺口溜歌谣,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因其注重理清教材的线索与脉络,注重知识点的再现与落实,注重高度的归纳性与概括性,不显冗长,融会贯通;且讲究押韵,易诵易记,还不乏幽默风趣,所以深受学生喜爱,对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也许有人会担心这会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答案是:完全不会的。相反,历史歌谣入课堂,正是在为学生减负。因为歌谣使学生觉得记忆历史知识更容易了,学习历史变得轻松有趣了。我曾多次调查学生对歌谣的喜爱程度,答案几乎是异口同声:“太好了”。新课程倡导多样化的教学理念。因此,将历史歌谣纳入历史课堂教学之中是切实可行的,卓有成效的。

  在这一步骤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前发给学生歌谣或让学生书写好歌谣,课堂上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出顺溜歌谣,让学生集体诵读。若课堂时间充裕,还可让学生像对山歌一样分男女角色对读。

  四、技法点拨,开启成功殿堂

  这一步算得上是教学过程的精华所在,是教师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归纳、学会总结的关键。无论对于“培优”还是“辅差”均极其重要。点拨内容的设置要因课文的内容而定。此外,教师的点拨技法是否科学、实用、高效,也与教师的经验、能力与文化素养有直接关系。一般说来,可从两个方面进行点拨:一是记忆方法的指点,如指导学生怎样轻松有效地记住教材中重要的历史大事件等;二是课外活动的指点,如指导学生如何动手制作图表,归纳教本的知识体系;或者是如何开展辩论活动,评价课本中的历史人物等。这一过程大都是课内点拨或布置内容,学生课后在小组活动或自我实践活动中去完成。技法点拨的最终目的是要交给学生一把“钥匙”,让学生学会应用这把钥匙去开启成功的殿堂。从而实现课内知识向课外拓展、延伸,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五、课堂演练,品尝成功盛宴

  这一教学步骤,实际是练习、解疑、复习一体化的综合性过程,演练题要精心编制,既能注重基础,又能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并激发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师课前要多下功夫。题量上的要求是:求少求精,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试题内容上的要求是:求新求活,要尽可能地与当前的时政要闻联系起来;试题难易程度上的要求是:难易要适度,重在检测学生对“双基”的把握与落实,忌偏题怪题。所以,一套好的演练题应该是呈给学生品尝成功的一道盛宴,全体学生都能在演练中享受到成功学习的乐趣,都能充分体会到成功学习的成就感。这样的演练题自然也会成为一针强心剂,能进一步增强学生今后学习的动力。演练试题需提前制作好,课堂上最好用多媒体课件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