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作者】 黄 平

【机构】 四川省简阳市简城镇新市小学

【摘要】数学教学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数学不比语文课生动形象,如何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愉快而有效地学习,关键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鼓励;自信心;引导;思考;发现;动手;动脑;培养;激发
【正文】

      从所周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学好数学。数学教学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数学不比语文课生动形象,如何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愉快而有效地学习,关键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这样才不会感到学习数学是一种负担。正如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变得尤其重要了。

  一、以爱执教,多给鼓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我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怎能鼓舞人呢?”小孩子的内心是柔软的,老师的一句不经意的话语都会触动他们的内心。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是渴望被关爱,被肯定的。做教师的应该以爱执教,多用希望的眼神,多用鼓励的话语,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拥有学习的勇气和自信。比如在课堂中让学生回答问题的环节,就是一个很好利用的时机。对正确回答问题的孩子老师不妨这样鼓励:“你真棒!能正确回答出这道题。同学们来点掌声鼓励,好吗?”而对主动回答问题的但却答错了的孩子,教师最忌讳的就是淡淡的一句“好的,请坐下。”如果这样说:“你能大胆地思考真不错,老师想你下次一定会答对的,继续努力哦!”这样一来,孩子不管是否答对了问题,都能得到老师的鼓励,得到了心理上的荣誉和满足,他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并且还会主动去学习!

  二、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只有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常有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针对小学生好奇、好问、好动、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诱发他们的问题,培养并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鼓励他们质疑问题,从而引导他们学会去思考,去分析,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一辆城市公交车里原来有乘客50人,到胜利路车站时下去了24人,又上来了19人,这时车上有乘客多少人?”有的孩子通过读题,理解了题意后迅速列出算式:50-24=26(人)  26+19=45(人)(先下后上)。这个时候,就有孩子这样提问了,“可不可先算上来的再算下去的呢?这就是智慧的火花!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让孩子们讨论后列出了另一个不同的算式:50+19=69(人)  69-24=45(人)。课堂上孩子讨论的活跃气氛越来越浓了,还有的孩子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上来的19人比下去的24人少了5人,可以这样列式:24-19=5(人)  50-5=45(人)。一道简单的的数学应用题,学生却能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就这样,不但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了挖掘,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越来越喜欢上数学。

  三、创造条件,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发展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才能便于储存和提取所学的知识,促进有兴趣地学习。教师要引导孩子们学会去动手,动脑,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这样,学习数学也就不会感到厌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以往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时,为了节省时间,大多数教师都只是自己做实验,让学生看,然后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一来就忽视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过程,不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这课时,教师可选择让学生自己动力,剪出不同的三角形,启发提问,什么样的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面积又有什么关系?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思考探究,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不仅兴趣昂然,而且印象深刻、理解透彻。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对感兴趣的事物学生总是乐意去做,愿意去学。小学阶段的孩子认知活动始于知觉,观察就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因此,老师就要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在乘法的初步认识中教师可以先出示图列式:

  □   □   □ 

  □   □   □ 

  先让学生横看得出列式:

  3+3=6

  再引导学生纵向观察,学生思考得出列式:

  2+2+2=6

  再引导学生观察算式,让学生发现规律:

  3+3=6 23相加

  2+2+2=632相加

  这样一来,教师就很好地引入“求几个相同加数时为了简便可以用什么新算式表示呢?”

  3+3=6可以表示为:3×2=6

  引导学生,那么2+2+2=6呢?

  学生迅速列出2×3=6

  这时,老师再向学生揭示出乘法的概念及其相关知识,数学乘号“×”、因数和积。

  “每个人心里都埋藏着一团火种,只要你善于点拨,它就会燃烧起来。”就看我们的教师如何来点拨这一团学生的兴趣之火,让孩子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