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作者】 王群辉
【机构】 新疆伊犁州新源县第八中学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而审美情趣则是人文素养的重要方面。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不仅关系到语文课程目标的实施,更关系到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情感美
教材中美的内容,从生活到情思,从时代到人生,从劳作到搏斗,从愿望到意志……是非常丰富的。可以说,一部语文教材,就是一个内容极为丰富的美的宝库。古人云:“文如其人。”李密在性格气质上是重情的,其作品也特别强调感情因素,作品只是谈一点家常琐事,虽是疏影似的几笔,却能把他那真实的魂捧出来给读者。《陈情表》就是李密忠实于生活,忠实于自己的视听以及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情感的真诚的灵魂,无疑是一曲催人泪下的人情美的颂歌。“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大序》)《滕王阁序》、《归去来兮辞》是作者价值情操的折射,传达给人的启示是“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和“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珍贵朴素的哲理。朱自清、海明威——《荷塘月色》、《老人与海》依然苦闷,依然坚强,正是源于作者对生活、生命的执着、真挚、深沉的热爱。苏轼《赤壁赋》中“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表现的胸襟的坦荡。曹操的《短歌行》“周公吐脯,天下归心”,这一句所体现的慷慨豪壮的强音。沈从文的《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二、自然美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对于养育自己的大自然会产生深深的眷恋之情,人们爱它的天姿丽色,无限风光,更爱它的风采神韵。因而,异彩纷呈的自然美成为作家重点描绘的对象。新教材在表现自然美方面是极其丰富而广泛的。如《山居秋暝》这首诗歌,作者不只是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更是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性美和自然美。而《故都的秋》中的秋天,在郁达夫看来,虽然故都的秋不如南国的秋天那么柔美,但是对北平秋色的描绘得淋漓尽致,从而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如《荷塘月色》一文通过许多华丽的辞藻和优美的语句表现了荷塘月色的优美。《我的空中楼阁》这篇课文中,李乐薇用极其清新、柔美的文字向我们描绘了她的小屋,她的空中楼阁,跟随李乐薇的笔触,我们感受到了李乐薇对小屋的喜爱,对人格尊严的追求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说木叶》中作者既使我们感受修辞之巧表达之妙,又使我们感受语言之精,意境之美。《我与地坛》让我们感受到了史铁生对地坛和母亲无尽的热爱……因此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形状、线条、光泽、色彩等欣赏“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之美,欣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之美,从主观上,感官上得到美的享受;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品味“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从客观上,心灵上得到美的享受。更应该利用媒体、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甚至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亲近大自然,直接融入大自然的怀抱中。
三、崇高美
反映崇高美的文章在语文课本中俯拾即是。众多的形象美能引起学生的仰慕、敬重之情,进而去模仿、追求和学习,创造出新的社会美。鲁迅的“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毛泽东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苏轼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他们这些人的身上体现的是人性的品质和情感,体现的是人类追求进步时的苦难、磨练和奋争,体现的是一种坚强和不屈的精神意志,他们带给读者的是一股强大的心灵震撼力,促使读者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的人性的力量。
四、鉴赏美
进入意境,激发感情,这是审美教育的基础阶段,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向往和对丑恶事物的鄙视、憎恶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但不能仅仅停留在情境和感情阶段,还要引导学生由“情”向“理”过渡。因为缺乏理性的感情是不稳定的,只有形成理性的观念时,学生的情感才会趋于稳定,才能正确地鉴别美丑、真伪、优劣、雅俗,从而形成自觉的道德行为。许多学生在看电影电视、读小说、听故事时,常常会被感动得流泪,但实际生活中仍然不分好坏,甚至会做出一些违背社会公德之事,其原因就在于没有完成由情到理的过渡。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完成这个过渡。例如在小说《老人与海》的教学时,如果只停留在清晰地叙述故事情节,生动的浮现老人的硬汉形象上,那就太肤浅了,也没有起到教学这篇小说应起到的审美教育。如果在此基础上,教师能引导学生探究老人那样做的原因,不但在感性上而且在理性上认识到老人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更由于他绝不轻言放弃,甚至“舍我其谁”的硬骨头精神。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高中语文教材中处处蕴含美育内容,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美”吸引学生,从而促进学生德育和智能的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