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人格品质培养
【作者】 罗 波
【机构】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君塘镇洋烈中心校
人格品质是人最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因此,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断增强德育意识,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现就此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一、挖掘教材内容、搜集新的信息,对学生进行“三热爱”教育。数学是用数据等来说明问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例题与习题中包含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具有说服力的材料,只要努力钻研、认真备课、就能利用这些材料在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品格教育。例如: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一节“准备课”中的主题画就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看到图上的五星红旗,我告诉学生,我们每周都要参加升旗仪式,唱国歌、聆听国旗下的讲话,这样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热爱祖国的种子。此外,利用图画,还能进行尊敬老师、友爱同学、热爱劳动、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等良好的思想品质教育。再比如:教学“10的认识”时告诉学生,10月1日是祖国的生日;教学“乘法口诀”时,告诉学生乘法口诀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已有很久的历史,使学生知道我国不愧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教“元、角、分”时可进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教“时、分、秒”时可进行守时、惜时的教育。诸如爱劳动、学雷锋做好事、节约用煤、粮食增产等许多具体事例的数据资料都能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品质教育,而这些数据材料随着知识的拓展和学生见识增多逐步充实,从校内到校外,教材都作了一定的反映。我通过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家、数学发明与应用等知识,对学生进行爱学习、爱科学的教育。
二、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进行实践教育。数学的产生归根到底是人类的实践活动,而人类的实践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推动数学的发展。教学是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使他们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发展的道理。例如:教学11至20各数的认识时,让学生左边摆1捆小棒,右边1根小棒,学生必然知道11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当左边摆2根小棒时,学生自己就知道了20是由2个十组成的。另外几何知识的教学也大都可以通过让学生摆一摆、折一折、拼一拼、数一数、画一画、量一量、算一算等操作活动进行教学。这样学生都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发现知识、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并深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的道理。
三、针对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及良好人格品质的教育。刚入学的儿童,为了得到父母、老师、亲友的赞扬而认真学习。此时我根据低年级儿童好表扬的特点采取奖红花、奖五角星等办法激发学习兴趣。小孩子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都有探索其奥秘的强烈欲望,我利用不断发展、循序渐进的数学知识在学生脑海中产生的疑问,激发其探索的兴趣。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格品质教育是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我们在教学中要深挖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根据数学学科的实际,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因材施教,利用各种途经和形式竭力完成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