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樊啟华
【机构】 贵州省福泉市第四中学
随着我国深化改革教育事业,大力实施素质教育,高中政治课堂上通过充分开发和利用生成性资源,不断丰富了高中政治课堂的内容,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学习并收集信息,与时代同行为学生成长成才导航。
一、贴近生活,正确解读
⑴正确认识并勇于承认。与其遮遮掩掩,倒不如勇敢承认,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辩证法思想解读这些事件。在教学中遇到一些个案,可以分析事件的利弊,“利”说明“弊”道清,试着解释原因,思考对策,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例如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城乡差距有时较大,尤其收入差距较大,基础设施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待遇也有差异等。教师可以说明城乡差异形成的原因,再说明正基于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缩小城乡差距。又如现代化建设中环境污染现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横向比较,加强与别国,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比。比如环境污染问题,英美等发达国家也曾遭遇,说明这样一些负面事件或是社会发展中必然要遇到的问题。
⑵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一些负面事件的解读不仅需要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而且要求教师拥有高超的教学能力。学生是不断发展中的人,在与社会的交往中不断社会化。而部分学生的认知水平不高,加之现在高中生活偏向于封闭,学生社会化过程被延滞,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往往表现为过度乐观或过度悲观。因此,教师在解读一些负面事件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易于理解,客观公正,理解普遍遇特殊的关系。
⑶理性分析,配合教学。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可能会受不公正对待、待遇福利不到位等多因素影响出现职业倦怠,这导致有时可能社会理解出现偏差,不能客观公正解读社会,尤其是对负面事件甚至给出错误解读。这对学生成长成才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教师需要在道德上坚守职业操守,在认识上理性分析,给予学生正能量。负面事件本身也可以成为教学素材,这些素材要配合教学,最终服务于人才教育目标。时事政治只是教学的素材,不是教学的全部,剖析时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体现政治性、专业性。教师在举事例时,也要尽量选择具有时代性和典型性的例子。
二、他山之石,巧妙借用
⑴激发兴趣,培养能力。负面的事件,往往满足了有的人在认知上的道德偏差。此时,教师可适当组织学生分析并整理此类事件,分析其中的原因,理清必然与偶然、天灾还是人祸等等。整理归类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思考并得出正确、积极的结论。
⑵巧妙规避,彰显教学机智。教学时间是宝贵的,这就要求教师应当高效利用,完成教学目标。教师预设时,在教学中可能涉及的一些负面事件要巧妙规避。不能因“小”失大,不能因“愤青”而失理性。当然,可能部分学生由于其认知特点存在极端性,对教师的授课内容会举出反例,这令教师很难堪。此时需要教师冷静应对,既不能简单制止,这有损教师自身形象和学生积极性,又不能过多浪费宝贵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例如,教师可以说明社会的负面事件本身是社会发展中不完善之处,需要社会成员将来完善。这就彰显了教者的教育机智和教学技巧。
⑶活动直面同类型事件,学以致用。在适当时机组织同一类型的活动,帮助学生活学活用,贴近生活实际,加深对文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团队合作,小组合作的精神。当然活动要分工明确,程序步骤具有可操作性。例如“政治生活”第四课“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最终形成初步的意见。还可以将此措施制度付诸试验,对班集体的权力进行约束,或是参与社区规章建设等等。
⑷正确引导,促进教学目标动态生成。教师要学会运用专业知识向学生做深入浅出的解读,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社会认知。当今教学改革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教育尤为重要。长期以来,有的教师对此方面的忽视,导致学生成不了心理健康的栋梁之材。教师在掌握学生心理的基础上要正确引导,促进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为学生指明一条光明之路,为学生的成才导航。
①引导学生课前准备时政材料,课堂上演讲展示。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意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准备时政材料,课堂上选出代表发言。当前学生的发言主题有:“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相关内容、中央“一号”文件、中日钓鱼岛、南海问题,这种形式能提高学生关注时政的积极性,锻炼了其搜集信息、语言表达、观察问题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团结协作当中共同进步,增强合作意识。
②以时事热点材料设置情景推进新课教学。
鲜活的时事热点开场能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兴趣。如在政治生活模块中讲述“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时,笔者首先播放了关于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热点新闻视频,这样的导入方式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其认真地对待学习,因而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③开展时事专题讨论,深入学习。
怎样挖掘时政材料中的政治观点?主要是引导学生围绕时政材料进行讨论交流中并发现问题,同时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课本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采用探究式的学习不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自己主动地获取知识。这一活动的开展比较适用于高三第二轮复习阶段,可以让给学生自主选择话题,用所学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四个模块的相应理论进行分析和探讨。比如,近几年来的“双11”网上购物潮现象笔者就此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网上购物潮为何会出现?谁是推手?发挥了哪些具体作用?结合课本知识,你能从中悟出哪些经济道理?学生经过热烈讨论一一归纳出:消费者不能盲从,要理性消费;市场有弱点;国家必须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这些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结论让他们理解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