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析运用多元史观评析罗斯福新政
【作者】 周长清
【机构】 新疆第二师八一中学
史观问题是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即以什么样的立场、意识、价值取向认识历史,它是史学的灵魂。新课改下的史观是多元的,在传统唯物史观、革命史观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多种史观为我们认识、研究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历史阐释体系。同一史实,史观不同,得出的理解或结论会有差异,甚至对立。多元史观日益渗透于历史教材的编写、历史教学、历史高考命题等领域,备受中学历史教育界关注。用多元史观分析和解读历史事物成为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评价历史事物的原则是:是否推动历史的发展,推动既肯定为主,阻碍既否定为主。
标准主要有三条:一是看是否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既当是应该解决的主要矛盾);二是看是否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三是看是否推动生产力(或经济)的发展。这三条标准是紧密相连的、互为一体的。要想对历史人物做出合情合理的评价,必须在坚持客观,实事求是的原则下,具体注意下列几点:
1.特定的历史背景。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大舞台,人物同样的活动如果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那就可以做出不同的评估。
2.确定评估标准。我们看一个人物的活动或举措,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仅从道义的角度去考虑。而要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等。
3.防止以偏概全。通常说人无完人,就是指对人物的评估要一分为二,全面客观。对历史人物要考虑他的阶级性和时代性。
4.克服英雄史观。历史上有作为的人物是时势造就出来的,同时也要承认人物的个性特点对事物的一定影响力。
5.要根据具体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克服思维定势,将材料观点和教材有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
6.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决不能主观臆断,空穴来风。也就是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对历史人物给予评价。下面我以罗斯福新政为例,运用多元史观来评价历史事物。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罗斯福新政为例来阐述运用多元史观来评价历史事物。
一、用文明史观解读罗斯福新政
传统的史观强调阶级斗争,突出工人阶级为领导、农民阶级为主体,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和革命主义来评价历史事件。如: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有其特定的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革命史观:强调阶级社会中,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文明史观强调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发展的主线是蒙昧时代、农耕时代、工业时代,各时期的文明均是物质、政治和精神三大领域的体现,且因地域、民族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类型,在历史发展中相互交流、渗透和转化。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是1929年爆发的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全面的经济危机表现为: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骤降;农产品价格下跌,农产品下跌,农民收入锐减,很多人濒临破产。美国历史上的“大萧条”时期来临。此次危机之所以空前严重,其根源是生产关系跟不上生产力的发展。美国经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的推动下突飞猛进,但生产关系等没有及时进行适应性调整,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扩大,具体表现为: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化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以及生产能力无限扩大的趋势和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胡佛政府自由放任政策无力克服经济危机。而罗斯福新政的突出特点是国家干预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使之尽可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罗斯福通过调节生产、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来改善劳资关系、缩小贫富差距从而缓和社会矛盾。因此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比较顺利度过了经济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的发展,从而使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得以保留和完善,使美国避免了在危机形势下走上法西斯道路,使资产阶级文明得以发展。
二、用近代化史观解读罗斯福新政
近代化史观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历程,内容包括经济方面的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政治方面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方面的理性化、多元化;社会生活方面的城市化、世俗化等。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从中可以看出罗斯福本质上是现代化模式。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回暖、失业人数下降,使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和管理得到加强,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和发展。罗斯福还大胆借鉴社会主义的长处,用改革的方法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新政还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迎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时代,这些都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从罗斯福新政中我们还可以学习到现代需要的理论模式,如加强金融监管,防止金融风险;建立和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等都是近代化的表现。
三、用全球史观解读罗斯福新政
全球史观:从全球大视野研究历史,全面探讨各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总体趋势及不同文明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强调从分散到整体、从封闭到开放的历程,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同时,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并且随着经济危机到来,各国为解决危机纷纷实行贸易壁垒,造成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深刻的教训促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罗斯福新政实施的金融措施为战后经济世界经济的合作与全球化有巨大的启发意义。
四、 用社会史观解读罗斯福新政
社会史观:从社会角度观察历史,重视民间史料研究。其对象主要是普通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如饮食、服装、家庭、婚姻、交通、生活保障、心态、语言、习俗等方面。罗斯福新政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的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穷、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如:“成立“民用工程署”(CWA)专门从事工作救济的部门。CWA很快让400万人拥有了工作,它规定,体力劳动者每周工作30小时,职员和技术人员每周工作39小时。修桥铁路,修校舍,修公园,修运动场,修游泳池,控制虫害等,共花掉了约9亿美元。”这些措施都有效解决了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缓解了经济危机。
五、 用生态史观解读罗斯福新政
生态史观:从地理环境的生态结构出发,运用生态学的理论来研究与解释人类文明的发展模式。文明兴衰证明,文明靠环境来养育和支撑,当支撑某一文明的环境发展变迁,人类必须通过文化的进步和更新来适应新的环境。联邦政府为解决就业问题实施了许多大型的公共工程,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和公共工程管理局两大机构的活动。1933年4月10日罗斯福向国会提出综合治理田纳西河流域的法案,其全名为《麻梭浅滩与田纳西河流域发展法令》。该局有权获得、建造和管理田纳西河流域的水坝,制造硝酸盐和化肥,生产和出售电力,收回边沿土地停止耕种,开发河流以供航运,以及一般地增进居住在该河盆地内的人民的经济和社会福利。它成为罗斯福任职其间最有意义和最为著名的法令之一。几年后,这里绿树成荫,工业复返沿河地区,人工河成了度假区,田纳西河更是全程通行。该流域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生活方式得到更新,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因此,从环境的因素看,罗斯福新政的这些措施为美国的长远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总而言之,通过新史观来看罗斯福新政,使我们对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和影响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样的认知观对我们现在的经济建设有着重大的启发意义,也可以扩宽我们的视野,增强学生认知历史的能力,从而可以更好的为我们现实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