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小组合作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杜培芝
【机构】 贵州省黔西县思源实验学校
【摘要】本文从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明确学习任务、在小组合作中融入动手能力以及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等四方面,阐述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以求提高其有效性。【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动手能力;评价机制
自新课程改革实行以来,小组合作式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逐渐成为新课程教学实践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数学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形式。它是与个体学习相对应的一种教学策略和学习组织形式,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小组中为完成共同任务,达到共同目标,解决学习中的一些个人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的互助性学习活动。但是要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运用到极致,恐怕还要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摸索,不断积累,不断深入感悟。
小学数学教学的对象是小学儿童,而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度到以抽象逻辑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具体的行动来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数学上的抽象,乃是属于操作性质的,而它的发生发展要经过连续不断的一系列的阶段,而最初的来源又是一些十分具体的行动。”这就说明教学行为中的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强调的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实践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活动方式,当然动手的同时还要求学生动脑,而采用小组合作式的活动,就能博采众长,集智慧与活动于一体。在实施分组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合理分组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
要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必须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而合理的分组又涉及很多因素,比如说学生的性格、特长、年龄,性别等等。我认为分组时老师应该征求学生的意见,共同商量组合方法,学生从一开始就参与整个分组过程,有利于学生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分组要兼顾男、女生人数,最好每个小组的男、女生人数相同,这样学生在小组中就不会觉得孤单。学生性格也是影响小组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每个小组要性格外向和内向的相互搭配,让外向的同学影响内向的同学,共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每个小组的人数应适当,我将我班学生分为4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兼顾成绩好的和后进生,性格开朗与内向的,每个小组选一个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每节课轮流一次,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代表小组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
通常在教学中,教师都会抛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但我们常常犯了一个错误,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广泛的参与,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造成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半功倍。我认为,首先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并为达到教学目标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学生就能在合作讨论之中学到知识。
三、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还需要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
我们都知道,数学实际上是源于生活的,很多问题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可以把这些问题生活化,让学生自己动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就是将小组合作与学生的动手实践相结合。
笔者以数学教材中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为例,谈谈小组合作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熟悉教材,清楚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几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几分之一、几分之几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引导抽象出单位“1”的概念,继而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教材出示了两个例题,教材第53页例2及例3。例2,把一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例3,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在教学前,我将学生分为4人一个小组,小组同学事先准备10个小圆纸片,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必须每人都动手,先把一块饼通过动手平均分给组内的4个小朋友,再把3块饼平均分给组内的4个小朋友,小组合作找出不同的分饼方法。
通过本堂小组合作课的教学,我收获了不少,小组合作的确给我的课堂增加了不少的生命力,因为要自己动手,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一些平时不愿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也能积极投入进来,因为在小组合作中又加入了动手操作这一活动,使得动手能力差的同学能够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自己动手,自主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共同进步。而且由于学生需要动手合作,所以对本堂课的记忆较深刻,对这节内容也掌握较好。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要合理
众所周知,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方法,而不是目地,我们希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那么,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就非常有必要。我认为,在评价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确评价的激励功能,教师应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寻找学生点滴的闪光点,用赏识的语言去激励学生。对合作小组的评价,主要是评价在小组学习中,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有没有比以前提高,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否相互帮助,共同进步。教师应对小组整体进行评价,而不是只评价个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是整个小组的成果,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使整个小组都有成就感!
小组合作式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课题,要想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有所建树,还需要我们不断尝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方法,相信通过不断学习与讨论,我们会摸索到适合自己的一条小组合作之路,使学生愿意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刘娟娟 著
[2]《有效上课——知识建构型视野下的上课问题与对策》 韩立福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