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基于新课改理念下的“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探究 ——以《海水运动》教学过程设计为例

【作者】 刘朝国

【机构】 四川省成都石室天府中学



【正文】

      一、案例教学课堂实施

  1、呈现地理案例一借助故事,吸引眼球,启迪思维,激发灵感。

  任何一节课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吸引学生的眼球,让他们产生学习兴趣,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谈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教学伊始,让学生了解所探究的内容,使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对新内容有足够的兴趣和探知欲望,这种心理调适就叫心向[2]。这样做可以为后续课堂教学中认知结构的建构性学习打下基础,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

  在本部分的教学中,笔者先是用小故事引入洋流的概念:

  “2010420日,墨西哥湾的一座海上钻井平台爆炸,导致石油泄漏,造成严重的海洋污染。随即美国南部4州进入紧急状态。有关专家担心浮油可能“侵入”欧洲沿海。”

  在这个过程中展示世界政区图,指出钻井平台的位置,在教材图3.5“世界洋流分布图”中标出其位置。设疑:为何专家会担心浮油会“入侵”欧洲沿海?以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洋流主题,并且在自主思索和探究中加深对洋流的印象,进而让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概括出洋流是指海洋表层海水大规模、沿一定方向、有规律的流动。学生在阅读概念后,寻找关键词,归纳概括洋流的特点,最终总结概念。

  2、分析探究地理案例一情境读图,学情预设,思维提升,寻找突破。

  通过情境图演示,让学生学会读图,能够从图中寻找出信息的突破口,经过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达到归纳总结的目的。探究未知事物的本性是人的本性之一,因此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突破口,会产生极大地成就感。例如在寒暖流的性质这个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

  第一步,现象展示。让学生读《世界洋流分布图》,从中寻找

  A组:日本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

  B组:东澳大利亚暖流、秘鲁寒流

  C组:千岛寒流、阿拉斯加暖流

  归纳探究:

  (1)、它们分别处在大洋的哪一岸?

  (2)、从纬度的角度上看,它们分布在哪个纬度的海区?

  (3)、从图中你可以得出什么样的寒暖流分布规律?

  第二步,梯度提升。学生合作探究讨论,并根据现有认知水平对寒暖流进行归纳总结,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 

  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

  第三步:知识应用。等温线地图上判定、暖流

 

 

 

 

 

 

 

 

 

 

 

 

 

  读某海区纬线和等温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海区为     半球。如果等温线数值分别是24℃,26℃,28℃,则A所在的等温线数值为     ℃。

  (2)、从性质上看:A可能为     流。

  从上面这个环节来看,首先是教师的引导,要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探索的兴趣,然后再调动他们求知欲,利用中学生的喜欢集体活动的特点提供给他们归纳探究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这期间,老师可以加以适当引导,防止教学内容跑偏,最后再加以练习巩固,这个过程都是学生为主体的归纳演绎过程,相信手脑并用之后的印象必然要胜过教师贯穿性的讲解。将理论知识体现在具体运用上,更能显示教学效果。

  3、归纳总结地理案例一手脑并用,逐层剖析,成果展示,增强信心。

  在案例分析这个方法学习上,学生要想真正的把想法和重难点有效联系起来,要做的除了思考和探究之外,最主要要能够把所得结论以文字或者话语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时,成果展示就显得很重要了,笔者在处理这个的方式上是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竞赛中完成以下学习任务。有竞争中才会出成绩,并且案例分析的这个过程或许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不仅对案例分析的学习方法进行了更深入的习练,而且有助于归纳演绎能力差的学生更快的成长。

  二、“案例教学法”的课堂效果评估。

  1.案例教学法的理念、方式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

  在以往传统教学中,本课的讲解都是以教师主动传授为主,但学生反应并不好,认为比较难学,或是不知道在听什么。本节课的设计是从学生的感性知识入手,让学生先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利用地图自主归纳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在预先设计好的问题意识导向下,建构洋流分布的理想模式图,然后再探讨成因,最后用洋流模式图进行印证,通过学生的读图活动,提高了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的能力。课后对学生学习感受进行调查,学生反应相比单纯教师的原理性讲解,自主的探索归纳更有兴趣,记忆深刻。

  2.案例教学法的课堂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

  对于本节课的效果测试主要采取了试题考核的形式,对两个水平相当的班级分别运用传统原理讲解式教学和案例分析教学,同一套试题,学生在没有复习情况下,结果是采用案例分析的1班测试成绩相对高于2班,这个结果不能避免学生的发挥异常,但至少可以证实,新课改理念下的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效果甚佳。通过课堂气氛也可以看出,学生更愿意采取自主探究学习的模式,通过自己主动摸索归纳最终获取知识,提升满意度,增强了自信心。

  三、探究总结

  本文以 “海水运动”的教学过程为例探讨了“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效果分析。这个方法的探究基于真实的课堂展示之后,综合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应操作情况以及课后的有效性评估统计,证实了“案例分析”的方法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具有积极的课堂教学指导意义,案例研究法有别与传统概念的教学,突出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沟通与合作。。   

  综上所述,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具有独创性,能够更好地指导教学,但是在操作过程中要注重结合学情,教学内容而定,在这个原则指导下,现代教学中以“案例教学“为代表的各种教学方法必然能够有力推动教育的改革,使教育教学得到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代存刚.地理探究学习设计的策略初探[J].地理教学.2005(6):17-18.

  [2]史前进,魏志勇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与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建议[J].地理教学.2012(3):4-7.

  [3]李丹.《案例研究法》

  [4]北京教育科研网.《基础教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