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创新初探

【作者】 杨 燕

【机构】 贵州省兴仁县特殊教育学校



【正文】

      长期以来,我国特教学校的语文教学形式一直局限于课堂这个狭窄的范围内,无论从聋生的认知特点,还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形势来看,都已显得非常落后了。语文学科的教学是发展聋儿语言的重要途径。如果语文教学形式仍像以往那样仅限于课堂之内、教科书上,他们就缺少了源源不断的语言信号刺激,其言语发展的速度也只能是缓慢的。 

  为了提高聋生的书面语言能力,使他们能够全面地认识把握事物,聋校语文教学要尽快走出课堂,通过获取大量信息,发展聋生语言,提高聋生各种感官的综合运用能力。笔者认为以下几个为提高特教学校语文教学质量而提供环境的方式是比较可行的。 

  一、提供阅读环境,发展阅读能力 

  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人们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已不再是靠自己与事物的直接接触来认识而是通过阅读大量的书报。收听广播,收看电视等来丰富大脑内储存的信息量。如果聋校的教学方式仅存在于课堂之内,那么聋主获得的信息量是微乎其微的,聋生的思维训练、动手能力都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为聋生提供适合于他们的阅读环境,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是非常必要的。在特教学校中一般都具备一定量的适合聋生阅读的环境,如图书室、阅览室。宣传栏及其他形式的校园文化等,对于怎样有效地利用这些环境,来帮助聋生学习语文,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图书室、阅览室是学校所存课外读物最多的地方,首先我们应该考虑让这些书籍适合不同学龄的聋生阅读。比如,刚入学的一年级聋童来到学校这个陌生的环境,行为举止都受到很大的约束,在家靠父母,现在什么事都要独立完成,一时很难适应。入学后,他们学习语文的第一节课便是入学教育。为了使他们尽快地熟悉校园生活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除了通过课堂上的教育外,把他们带进阅览室。图书室,为他们提供大量的反映校园生活的各种画册。让他们去翻阅品味,甚至模仿表演,在不知不觉中,他们便接受了教育,受到良好行为的影响,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带有自觉性地去养成这些文明习惯。

  对于中高年级的聋生,通过借阅大量的适合他们的图书,不但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阅读能力,对巩固语文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对表达聋生内心感受都会起到非常有益的帮助。宣传栏内除张贴报纸供学生阅读外,还可以张贴学生的优秀作文、优秀作业、书法精选等,这些都为聋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提供精神上的动力,水平上的范例。同时他们看得多了,想得多了,思维也越活跃,理解力也就不断地提高。另外,像墙报、宿舍文化、教室文化的布置,都无不与语文教学有关,都为聋校语文教学走出课堂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二、利用兴趣小组,发展学生个性 

  素质教育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此出发,聋生在学习语文方面,教师应考虑到因材施教,培养聋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聋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完善的发展。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学校应该为他们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时间保证及行为指导,开展丰富多采的兴趣小组活动,使他们的兴趣爱好得以广泛、正确的发展。如有的聋主喜欢看书,当他走进阅览室,汲取他平时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他觉得自己又长了不少见识,每每如此,他对书籍更加爱不释手,他的知识越来越丰富,他的思维空间越来越广阔,其无论在语文知识、作文能力方面都胜于其他同学,他便会给人留下一个“书迷”的印象,他的这个特点对今后的发展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另外还可以成立诸如“班报小组、作文小组、书法小组”等,提高聋主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和运用语文基本技能的能力,逐步形成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美好生活及善于在活动中与他人交往的个性。 

  三、走出校园,促进回归主流 

  “人是社会的人”,聋人亦是如此,作为聋教育的工作者,我们不能把聋生束缚在学校、家庭这个狭窄的范围内。“回归主流”的思想已提出了好多年了,但在许多聋校都还未走出传统的圈子,聋校语文教学应充当教学改革的先锋,使聋生在尽量少受限制的环境中同正常儿童一样,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形成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本技能。为此,聋校的语文教学还应走出校园,与普通学校多打交道,让聋生与正常学生经常在一起交流,这种交流可以是学习上的结对子、开展语文技能方面的兴趣小组、举行语文知识竞赛等。聋生在与正常儿童的交流过程,深感学好语文对自身需要的重要性,达到自我促进的效果。久而久之,聋生在同正常儿童交流时的自卑心理也就会慢慢消除,随之,他们逐步树立的是自尊、自信、自强、自立。”

  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聋生参与社会某些方面的竞争,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如向报刊投搞,参加“××征文大赛”或“××书法比赛”等。

  四、加强创新思维,拓展思维方向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确实,每个少年儿童身上都具有创造的活力,聋生也不例外。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在语文整合教学中,我以培养学生想象力为突破口,以现代教育媒体为手段,以拓展学生思维方向为目标,对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多方式、多顺序、多途径地提示认知对象,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哲学家康德指出“想象力作为一种创新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创新力量,它从实际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为第二自然。”因此,思维想象能力是形成和发展创新思维活动的基本能力。聋生由于知识水平有限,想象常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不易深入。现代教育媒体以其图文并茂,声色俱备的优势,帮助学生扩展认知领域,提示教材内在的逻辑关系,并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替代经验,丰富其思维表象,促使他们想象能力的发展。同时教师还可以多变换地讲解、提问、设疑,启发思考,开阔思维,培养的创造能力

  最后需要阐述的是,特教学校语文教学创新并不指语文教学是完全脱离课堂,而是以课堂为中心,走出课堂作为对课堂的必要补充。特教学校语文教学要走出课堂,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实现依据聋生特点,利用多渠道更加扎实有效地提高聋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和运用语文基本技能的能力,为特教学校语文教学改革走出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