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激趣例谈
【作者】 曹 磊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花园乡初级中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而创设情景恰好可以解决此问题。创设情感情景、创设趣味情景导入新课,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识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保持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需要认真思考精心设计。同时需要平时积极关注周边生活,查阅资料、收集整理各种信息,挖掘教材内涵,以故事、谜语、趣味实验、顺口溜、问题来导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用故事创设情境。在《氮和氮的化合物》我引用了“魔鬼谷”的故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牧人眼中,草肥水足的地方是他们放牧的天堂。但是在昆仑山生活的牧羊人却宁愿因没有肥草吃使牛羊饿死在戈壁滩上,也不敢进入昆仑山那个牧草繁茂的古老而沉寂的深谷。这个谷地即是魔鬼谷,号称昆仑山的“地狱之门”。 1983年有一群青海省阿拉尔牧场的马因贪吃谷中的肥草而误入死亡谷。一位牧民冒险进入谷地寻马。几天过去后,人没有出现,而马群却出现了。后来他的尸体在一座小山上被发现。衣服破碎,光着双脚,怒目圆睁,嘴巴张大,猎枪还握在手中,一副死不瞑目的样子。让人不解的是,他的身上没有发现任何的伤痕或被袭击的痕迹。
通过故事的激趣,来吸引学生。通过故事在学生意犹未尽的兴趣中,将激发学生积极探究寻根问底主动学习的动机。
二、“悬疑”导入新课时,精练、有创造性地提出一些问题是创设悬念的有效方法。看似与本节课教学内容无大关系,实则联系紧密。一些典型的问题能够迅速激发学生思维,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弦,从而步入求知兴奋状态,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效果。如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一节开始,讲了这样一则故事:傍晚,一人一狗进入一个山谷散步,走着走着,小狗晕倒,而人却没有事。这是怎么回事?这人弯腰抱狗却也随之晕倒,以这样一则故事作为悬念,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沉浸在乐学寻因的气氛中。
三、谜语导入。在常见的《酸和碱》的开头,我设计了一则谜语,老者生来脾气燥,每逢喝水必高烧,高寿虽已九十八,性情依然不可交。(打一化学物质)把课堂气氛调动起来。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出谜底。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教师趁势导入新课,在这种愉悦、兴奋的状态中进入新课,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情绪高涨。
四、设计趣味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教学需要增加趣味实验。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改为“变色喷泉”。 如介绍浓硫酸的脱水性时增加“黑色面包”实验。从学生实际出发,在课堂教学中补充引进一些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趣味实验如火山爆发、海底花园、空瓶生烟等,目的就是让初学化学的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些实验学生虽然暂时还不能理解其反应原理,然而现象奇特的“化学实验”例如变色、魔术实验等创设兴趣情景,会收到很好的效果。通过实验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五、生活化激趣,拟人化处理
把教材进行拟人化处理,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变成一个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过程。在判断原子半径大小的教学中,在电子层次相同时,让同学们把质子数想象成参加拔河比赛的人,把电子层往里拉,这样,他们一下子就理解了在电子层次相同时,质子数越小,半径越大,很容易就学会了原子半径大小的判断方法。
六、创设拟人化情景,让学生在兴趣中探究。每当我遇到你,我就有种沸腾的感觉,我全身会发出大量的热,因为我一直喜欢你。当我见不到你时,我甚至会在空气中寻找你的气息,我是多么渴望和你在一起。 其实我们很般配,我们都是无色的,虽然有时候我有些粘人,但我还是很稳重的。我愿意在一个角落静静等你,永不变心,因为我是不挥发的,这点我比浓盐酸要强。 水,请你不要逃避,就算你逃到有机物中,我也会把氢和氧重新合成你,因为我爱你!”
在学习“硫酸”时,教师先组织学生深情地朗读这份“情书”,然后演示关于浓硫酸性质的一些实验,同时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从“情书”中感悟和归纳浓硫酸的吸水性、黏稠、难挥发性、脱水性等多种性质。学生学得津津有味,也非常容易记忆。同时,学生在感悟知识、体验情感的过程中,原本对浓硫酸的恐惧感逐渐的减弱,反而产生一定的“好感”。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忽略情感教育,反思我的教学,我的教育,让我的课堂更具有人情味
七、问题情境导入、“维生素”问题情境的导入
教师使用多媒体给出化学故事:几百年前,远洋轮船上没有冷藏设备,船员们只能吃面包、饼干、咸肉、罐头食品等食物,几个月甚至一两年吃不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航行期间船员们经常病到,症状是脸色暗黑、牙龈不断渗血,浑身出现青斑,许多船员甚至因此死亡。探险家哥伦布的船队在航行途中也有船员患上这种病。患病的船员留在了途径的一个荒岛上,他们采摘红红绿绿的野果调节口味并用以充饥。过了几日,奇迹出现了,这些船员不但没有死去,反而恢复了健康。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船员们患的是什么病吗?野果为什么能使他们恢复健康?上述教学情境的设计,引起学生对“野果”成分的好奇,引导学生对维生素的结构、功能及对人身体健康有何益处探究的好奇心。学生的认知好奇心一旦被激发出来,就会产生学习的内部动机。这种动机是培养学生创性精神和创新能力最持久、最稳定的动力。
八、利用改进演示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现有实验装置进行改进或优化,对装置中的仪器进行变换或替代。例如实验室制取乙烯,常因高温而使乙醇和浓硫酸反应生成少量的SO2。设计下列实验以确定混合气体中含有乙烯和二氧化硫。这样对实验室制取乙烯的副反应产物进行探究并改进装置,使学生在讨论、比较、改进实验方案的过程中不断优化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创造性。
提炼教材中的化学“生活化”元素,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挖掘其中蕴含的化学“生活化”元素,进而创设化学“生活化”教学情境。要求教师在知识上大量积累、总结,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不断充电,关注身边事,以化学的角度去认识它,不断升华,积沉。捕捉学生对生活关注的“信息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探究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