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有效的高中作文教学
【作者】 谢祥金
【机构】 福建省连城一中
高中语文新课标“课程目标”中的“交流与表达”部分共九条,强调了书面表达与口语表达并重的课程原则。这九条原则基本参照了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中“写作”与“口语交际”的内容,在提法和要求上有了一些更高的要求。作为更高学段的课程标准,自然要体现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衔接,然而更重要的是结合高中生的特点,将要求提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引领高中作文教学在差异中实现质的提升。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去进行有效的作文教学?
一、注重知识积累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观察和感受能力?作家柳青认为,进行观察、感受要养成一种心态,那便是“在生活或工作中要有热情——热情地喜欢人、帮助人、批评人或反对人”。试想一个人若对自然、社会、人生漠不关心,就根本谈不上观察与感受,与其说学生在校园内缺乏生活的阅历,不如说他们缺乏生活体验,缺乏对生活的敏感。浙江省南浔中学吴晓江老师认为引导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尝试:一是写“生活告诉我”,二是写“大自然的启示”,三是写“对历史文化的真切感受”。通过这三方面的写作情景创设,让学生深入对生活的情感体验,否则,生活再丰富,认识也未必丰富。“感受力的缺失才是写作的尴尬所在。”深入生活,丰富情感体验是材料积累的重要途径。
另外,阅读也是积累素材的重要途径。社会发展到今天,如果我们事必恭亲,显然不太现实,也没有必要。陆机说:“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他认为观察事物可以激发文思,研究古籍也可丰富文思。阅读对前人知识的最好继承方式。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展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可以说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没有真正的教育。许多人认为学生写作欲望的枯竭,在于他们的校园生活太贫乏、太单调。宁波万里国际学校的干国祥老师说得好:“要讲生活的贫乏,没有谁比史铁生、张海迪更贫乏……心灵的丰富主要取决于阅读的丰富,而不是生活的丰富多彩。”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就是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从实际出发,依据所具备的现实条件,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努力开设好阅读课,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当好教材的开发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二、注重个性创新
社会也迫切地需要各方面的创新型人才,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情况并非如此,因为创新也意味着风险,一旦作文考砸,就意味着满盘皆输,因而教师和学生为保险起见,都以最常规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和写作,创新就被扼杀了,那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作文的个性创新呢?个人认为应当作如下几点的改革创新。
首先要放宽要求,少设障碍,让学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比如说作文教学之中让学生写作的时候用不同的文学表现手法来综合进行创作,想象、夸张、排比、引用、比喻信手拈来的文章必定是气势磅礴,大气凛然,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人叹为观止,拍案叫绝。
从一般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到舞台剧、诗歌、散文乃至小小说、杂文都可成为学生笔底的风景,教师要以宽容的心态去积极引导学生的个性创新,让学生写出独特的自我。多对学生的创意发挥进行表扬、支持和鼓励,开展多形式的写作活动,鼓励学生将优秀的作品进行分享,交流写作心得和体会。
其次利用网络指导学生写“日志”或“博客”。
网络已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学校至今依然谈“网”色变,千方百计阻止学生沾染网络,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学生上网的喜好,指导他们写作日志或博客,在网上“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新课程标准》)。网络这种轻松自由的氛围可以极大地张扬学生个性,同时还可以及时分享和体验到与他人交流的快乐,这也是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指导学生写日志或博客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作文教学策略。
三、注重写前指导
传统的作文教学是一种不太全面、不太科学的方法,它注重的是学生形成文章以“后”的教学辅导工作,而不是学生写文章之“前”的教学诱导过程。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这种难教、难写的尴尬和这种传统的作文教学法“马后炮”的性质不无关系。那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对学生进行作文前的指导呢?
首先唤醒学生的写作欲望。
应该说现在的学生接触的知识面在不断扩大,然而学生的写作却越来越困难,其实学生作文的最大障碍,也许不是无可炊之米,而是没有想炊之欲。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体验人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长期以来,许多学生写作前没有动力,写完后没有成功感,作文当然就没有兴趣,创作的热情就一点点地熄灭。其实创造力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的,每个人都有创造的可能,只要我们的老师们花心思去鼓励学生、赏识孩子、支持他们的创作才华,这个写作的欲望是可以被激发出来的,孩子是需要引导和赏识的一个群体,老师的赞赏和支持使他们锐意进取和积极创新的源动力,老师可以让学生订阅时事新闻报纸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积极为社会和谐建设谏言献策。表达对大自然深切隽永的挚爱。表达对时代生活的点滴感悟。热忱的投身于生活的惊涛骇浪之中,有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和阅读之后才会有写作的灵感和表达的欲望。爱(下转第43页)(上接第47页)写作的人必定都是爱生活之人。要努力为孩子们创设积极体验生活享受阅读的情境。
其次讲清楚要求、明确好标准。
每次作文前要给学生讲清本次作文的具体要求及训练重点,包括字数、文体、写作方法,训练的是选材、立意,还是结构、语言?让学生心里有数。当然指导的方式可以是让学生讨论、发言,互相启发、激发学生思维。进行头脑风暴可以极大地触动孩子们活跃的思维细胞,让他们打开智慧的闸门,踊跃发言,互相学习和分享,我手写我心,我文抒我情。让孩子们愿意用发自内心最真挚最感人最智慧最美丽的语言去表达、去抒发、去创作属于自己的成长结晶。
四、注重多元评价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学生作文时要善于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多用欣赏的眼光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如批改时可将学生作文按“最佳开头”、“最佳构思”、“最佳结尾”、“最佳书写”、“最美语言”、“最大进步”等分类,让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作为教师我们要宽容的对待学生的写作质量,重点在于培养他们爱上写作、乐于用文字表达观点、想法、思想以及情感。
改变过去教师是唯一评价主体的局面,让学生、甚至是家长也来参与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注重学生的自评、互评,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正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了学生自主的参与评价,学生会逐步养成独立创作、独立修改文章的良好习惯,清人·唐彪《读书作文谱》中说:“改窜旧文,重作旧题,始能深造。”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分享成功的喜悦、失败的伤痛永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总之,作文教学理应且必须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写作,知识积累是前提,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也是基础,只有积累了足够数量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素材学生本身的情感体验才得以丰富和敏锐。情感体验的丰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自己,再加之教师的合理引导和有效的多元评价,让学生的写作步入“自由”且“规范”的理想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