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怎样运用有效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圆》的知识

【作者】 蒙莲珠

【机构】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普安中学



【正文】

      在九年级上册数学的学习中,有一章节知识的学习,内容看似很简单,学习起来学生也很好懂,应用起来,它的变化形式较丰富,包含进来的内容也比较广泛,几乎可以涵盖初中三年所学的几何知识,因为存在这样的应用,具体操作起来就不在是看起来的那样简单了,那就是——《圆》。在引导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怎样让学生学习的时候简单,应用的时候顺手,老师作为引导者是要费一番周章的。不过,只要是问题,都有它一定的内在规律。在经过近四个初中数学教学循环过程,我逐渐清晰看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内在规律,也就是接下来我要与读者分享的——《圆》的归类建模应用。

  简单的说,也就是《圆》中计算相关元素时,分类总结出一般的分析思路,各种辅助线的配合,让学生在具体问题上,根据建立的辅助线作法,分析思路,过程说明的模型,选择找到解决的思路,使《圆》中的简单计算公式化,复杂的计算有章法可寻。大致是这样的:首先,建立各种定理的辅助线作法,分析思路,过程说明的模型;其次,在具体问题上对建立的模型的选择方法;再次,从整章的知识结构和各个知识点的关系出发,理清建立的各个模型之间的关系,灵活的进行各个知识点的衔接应用;最后,是衔接其它各章知识。接下来,初略的谈一谈,在我的教学过程中以上各个环节建立和应用。

  圆中涉及的内容,归类起来大致分为:一、利用垂定理,结合勾股定理求弦长、边心距、半径、弦高;弦、弧、圆心角、圆周角之间的等量关系

  由一个量,多联想产生相关联的等量;三、切线定理结合直径、半径在圆中计算时的巧妙应用。利用垂定理,结合勾股定理求弦长、边心距、半径、弦高

  圆中与弦有关的计算,多半与垂径定理的应用有关,例如:1、如图O直径为20cm ,弦AB=16cmP是弦AB上的一动点,则OP长的取值范围是                   。

  2、半径为R的圆内接正六边形的边长与边心距的比值为                  。

 

 

 

 

 

 

 

 

 

 

 

 

 

 

 

 

 

 

 

 

  遇到这类计算时,让学生考虑作连接弦的一端与圆心,过圆心垂直于弦的两条辅助线。上面的例题就可以这样: 1OP(最长)=OA=20÷2=10OP(最短)例2、类似(不再赘述).应用垂经定理和半径表示已知量,勾股定理求出未知量。再如:3、如图,正△ABC内接与半径是2的圆,则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4、如左图,MCD的中点,EMCD,若CD=6cmEM=9cm,则CDE所在圆的半径为                  cm.

  诸如此类的练习,首先考虑的是垂径定理应用的检测,作上述辅助线,把定理的意义,化为简单的图形轻松地进行解决。而垂径定理中“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则重点放到“弧、弦、圆心角、圆周角”的关系对比结合应用。切线定理结合直径、半径在圆中计算时的巧妙应用

  纵观与切线有关的练习,基本上需要连接切点与圆心的辅助线,圆中出现直径时,也需要作辅助线组建(直径所对的圆周角等于90?)直角三角形,转到计算直角三角形边角的问题,圆中出现两条以上半径时,则要考虑到等腰三角形性质的隐含应用。例如:1、如图,AB是⊙的直径,AC是⊙O的弦,C在⊙O上,过点C作⊙O切线与AB延长线交于点D,在RtABC中,∠CAB=300AB=30,求BD长。

  分析:连接OCCB,由CD是切线,AB是直径,得到RtABCRtDOC,由圆中半径OAOC,得∠COD=60?,进而得到∠D=30?最后得到BD=BO=OC=AB÷2=30÷2=15.

 

 

 

 

 

 

 

  2、如图,DAB边上的一点,以BD为直径的⊙O与边AC相切于点E,连结DE并延长与BC的延长线较于点F. 求证:BD=BF

 

 

 

 

 

 

  分析过程与上题相似,读者可以试一试。

 

 

 

 

 

 

 

  如果是涉及切线长定理的应用时,连接切点与圆心的辅助线,同样有效,如:如左图中,PAPB分别切⊙O与点AB,∠P=700,则∠C=              0

  教学中,抓住这些类型特点,用类的模型归纳,形成某种常性思路,借势慢慢的掌握,最终达到熟练,常常能让学生学习的时候简单,应用的时候顺手。再如:图中,CD是⊙O的直径,AB是⊙O上的两点,若∠ABD=250,则∠D=             0

  分析:首先,先理一理,可能是哪一些知识点的组合,一、是圆周角∠B=C,二、由CD是⊙O的直径,得到RtACD,∠D的大小就知道了。

 

 

 

 

 

 

  若是说明题,轮寻一周,找着可能应用的知识点后,做好说明层次的安排,然后就每一个层次的考察选择解决的模型,层层剥开,圆的学习,就好像是游戏一样。

  总之,在《圆》的教学过程中,抓住求弦、弦高、半径、边心距等一般需要作半径、圆心到弦的垂线两条辅助线,然后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要看到有直径的已知,就要作辅助线,提到切线的练习要注意,圆中的半径处处相等,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应用是隐含的,随时考虑到它的灵活应用。在具体的教学中,面对如繁花的习题,我们要教会学生总结出几个固定的解决模式,以不变应万变予以应接,使学习变成游戏,轻松、愉快又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