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一诚一乐书真经,厚积薄发文驰骋

【作者】 张 萍

【机构】 山东省莱芜市实验中学



【正文】

      教育家叶圣陶主张以诗教阅读与作文,朱永新教授对此评价道:“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指导孩子阅读写作时,应该尽可能让孩子走进文本的世界,‘潜心会本文’,与作者进行深刻的对话。不要迷信社会上所谓的“快速阅读”,不求甚解。”

  诚如是,作文者能做到“思有路”与“胸有境”这是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当然也是我们语文教师对学生所期待的境界。很多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读者不同,衡量的标准不一,但哈姆雷特他永远都还是“哈姆雷特”,而不会是“阿喀琉斯”。

  也就是说“美文佳作”永远都会有一个标准不会被否定,那就是“真情实感”,也就是叶老所说的“立诚最为贵”。而现如今能遵循一个“诚”字的人越来越少,大到文坛中的名人剽窃,自有方舟子先生去打假;学术上的论文造假,今天教育部已下发禁授令。小到我们自己的学生抄来拷去,大家似乎更依赖于“百度”。虽然我平时喜欢一句“有问题问百度”,但这种快餐式的解答越来越让人有种诱迫的厌倦。,可见在当今“网络高效”的号召下,“立诚”有点位卑言轻的感觉,但我们要明白习惯永远不能成为虚假的借口。

  但“立诚“的前提是“乐业”,如何让学生喜欢上作文呢?窃以为,需让其“眼底收万物”、?“脑中溢奇思”?、“胸中存真情”“手中握佳作”。

  一、多观察善积累,眼底收万物

  初中语文习作的课程目标之一是:“能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学生缺乏写作兴趣、畏惧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养成认真观察生活的习惯、缺乏生活体验,因此写作时“无米下锅”。借着新教育实验的东风,我引导学生从几个角度去每天记录生活:“那一刻”主题,让他们去回忆难忘的人、事、物;“发现”主题,让他们自己运用自己发现的眼睛去寻找校园内外的美、丑、善、恶;“期待”主题让他们抒发自己的向往与追求。“我想说”“我要说”“我不得不说”几个主题,让他们懂得用心去倾听自我,用文去成长自我。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要写真事、抒真情。为加强学生之间的习作交流,我建立了班级博客,师生共写、生生共写,还有一本实中386微博直播记录本让他们爱上书写,逐步养成了认真观察生活的习惯,为习作积累了素材,也乐意用文章来记录。

  二、强阅读析语言,脑中溢奇思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素材,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名著阅读一直是我们实验中学语文组的重要课题,读名著批名著议名著演名著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特色,这些年来在名著阅读课题的指引下,每学期我都会引导学生去精读批注两本名著。通过了名著导读课、阅读推进课和成果展示课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让学生写批注、读后感、“课前三分钟演讲”、“学写书评”、“推荐一本书”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享受了阅读的乐趣,更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真正把名著的根留在了学生的生命中。

  正是因为学生在名著阅读中的字斟句酌,有疑有悟,让他们既积累了语言,也形成了语感。学以致用,信手拈来,正可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三、创情境唤体验,胸中存真情

  于永正老师的作文指导课《考试》使我深受启发,于老师通过设置考试的情境,使学生有了考试的体验,然后于老师通过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一篇《考试》的作文就水到渠成了。

  上一学期初有一个“感恩”征文大赛,其实这样的文章每年都会写,学生感谢了母亲感谢父亲,感谢老师感谢朋友,这个主题一公布,学生眼中少了些新鲜。看到这种情况,我想到了一招“联想式感恩”。从学生的周记中,我发现那段时间班里很多学生都喜欢看一部叫《樱桃》的电视剧很感兴趣,我在作文课上选择了里面的一段视频,让学生围绕“傻樱桃,真母爱”展开评说,评说过后我让他们由彼及己,由己及彼,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抒写自己的感恩之情。在这种情境中唤醒了学生本真的体验,也激荡了学生心中蓬勃着的缕缕真情。

  四、多评价树自信,手中握佳作

  一笑一颦无人顾,长袖空舞,脚步渐远,清音随人去。

  舞台上再精彩的演出,没有台下满座的喝彩也会黯然失色。学生需要赏识,学生的作文更希望有一个懂他赏她的知音及时点评。不要吝惜自己的溢美之词。而且还要尽量给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平台,让更多的人赏识他,不断激发他创作的欲望。于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通过班级博客平台的师生共读共写,由学生上传至班级博客的习作或随笔,这样网络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给予评价,班级中还会有精华日志,每周班级之星,莱芜博客也会评出博客之星。再加上各种征文活动,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有中奖的可能,一旦有学生的文章发表和中奖,要在班级中大肆宣传,还要及时和家长汇报。

  当然评价的方式是多元的,中肯的意见,必要的指点,鼓励赞美,这些让学生们树立了自信,他们相信自己能写,能写好,能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于是更加喜欢写作,一旦有一篇文章在班级作文课上被表扬、在校刊校报、博客、杂志中发表中奖,他们的写作热情就会被激起。这时候要给他们再添一堆柴,还要泼点汽油,要让这团写作之火熊熊燃烧,用文字来燃烧他们的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