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作文素材的积累、分享与运用

【作者】 张青华

【机构】 贵州省威宁县第四中学

【摘要】本文针对中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内容不充实的现象,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阐述作文素材积累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如何积累素材,学会交流分享,以及在运用中如何突出细节之法。
【关键词】作文素材;积累;分享;运用
【正文】

      印度有一家特殊的银行,叫“少儿发展宝箱”。17岁的拉姆星是这家银行的顾客。他每天在新德里火车站外卖茶,赚取区区的1美元。晚上收档之后,拉姆星会将一天所得的一半,存入“宝箱”。拉姆星说:“我很聪明,但单靠聪明是不能做生意的。我每天都存钱,希望将来能够自己做生意。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的。”

  写出好作文光有写作思路和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丰富充实的素材。学生必须要有一个积累本,作为“宝箱”,收集和积累作文素材。不但如此,还要学会分享,学会运用。

  一、作文现状——巧妇难为无米炊

  当下中学生作文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在高考作文中,大多数学生选择议论文来写。而议论文重在摆事实、讲道理,没有论据作支撑的作文内容就不充实,说理就不充分。我们经常给学生大谈谋篇布局、写作技巧,却疏于对作文素材的收集与积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素材入文,何来内容充实的作文。巴金说“文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技巧”,那是因为有观察、有思考、有生活、有实践,才能做到意在笔先,“未成曲调先有情”。胸中有丘壑万千,何愁画不出山山水水。文与可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苏轼说过:“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江行唱和集序》)他还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文说》)可见,有了素材之“米”,就不难做出好作文之“炊”。

  二、积累素材——搜尽奇峰于咫尺

  贵州安顺二中的语文老师让学生普遍订阅《读者》杂志,积累素材,锤炼思想,模仿作文,写作水平大大提升,在历年高考中学生作文均取得优异的成绩。作文素材的来源非常广泛:经典名著、报刊杂志、时文美文、网络媒体等等。积累什么素材?如何积累?当然是要有针对性。针对高考常考的主题是最有效的。为此,我曾将2009年至2013年这5年全国出过的90道高考作文题常考主题的频率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追求理想:25次;行善:15次;阅读与传统文化:14次;创新:10次;爱国:10次;诚信:9次;亲情:9次;个人生活:8次;教育:7次;克服困难:7次;尊重他人:6次;包容多样性:6次;小细节造成大影响:6次;保护自然:6次;平凡的岗位亦可做出不平凡的贡献:6次;脚踏实地:5次;想象:5次;好人有好报:5次;珍惜:5次;自信:5次;换个角度看问题:4次;坦诚:3次;平衡地生活:3次;淡泊名利:3次。要求学生根据以上24个方面的主题,精心搜寻涵盖不同时代、不同国别、不同领域、不同身份、不同媒介的经典素材,加以整理抄录。清初画僧石涛说:“搜尽奇峰打草稿”,才能“脱胎于山川”,进而达到“法自我立”的境界。作文亦是如此。

  三、学会分享——你有我有全都有

  诗人巴特尔有诗云:“太阳的高尚,是把光明与月亮分享;月亮的睿智,是把余晖与星星共享。”收集到的作文素材,不能个人独享,要与他人交流,达到资源共享。每个学期结束,我布置的假期作业都会有一项,就是收集作文素材:一句经典名言加一个经典事例。下一学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我将这一内容写进教学计划,用10周的时间,每周1节课,每节课安排68人。由于学生素材良莠不齐,交流之前,学生要先将素材交由我审阅,有不经典的、不新颖的、无细节的、失真或错漏的,重新收集或整理,保证素材的质量,我戏称之为“认真备课”。交流的学生要求板书关键词,讲清适用话题,其他学生作好笔记,中间适当穿插老师的纠正、补充和评价。起初,这种口头交流效果不徍,作笔记的学生或记错或记漏或记不住细节,运用起来问题频出。后来,我采用让学生发邮件的方式,由我校对,统一格式,制作课件,再到课堂展示,学生精心阅读,认真作记,运用起来就得心应手了。总之,学会分享是一种品格,是一种智慧。作文素材的交流分享虽不至于达到萧伯纳所说“我们彼此次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的程度,但也不仅仅是“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的收获。

  四、运用之妙——细微之处见精神

  素材运用除贴切、典型、新颖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突出细节,彰显细节。如此才让人感觉更真实、更生动、更有说服力。比如要写一个“脚踏实地”相关的题目,如果说“以前有个日本女大学生从清洁工做起,一直很认真,最后当上了日本的内阁大臣”。这样写缺乏细节,既让人感觉不真实,又打动不了人,毫无说服力。应该加上细节:“日本女大学生野田圣子刚工作时的职位是清洁厕所。她做得很好,甚至能够做到完成清洁马桶后,用杯子往马桶里舀水一饮而尽的完美程度。她一直以这种精神踏实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最终成为了日本内阁邮政大臣。”后面的例子中提到了名字野田圣子,还有喝马桶水的动作等细节,让人觉得更加真实和更感人。事例需要有细节,但是不宜太长,要做到简短而又有细节,简例一句话即可。即使是重点讲的繁例也尽量只用35句。简短与细节并不矛盾,文字多不一定有细节,文字少也可以有细节。一般是将故事缩写成非常简短的一两句梗概,再稍加一个与主题相关的细节如“喝马桶水”的细节即可。

  如何突出细节,我概括了一名话:“小人物,大事件;大人物,小事件。”小人物的出名是因为他做出了不同寻常的事,才会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他所做的“大事”才值得大书特书,你就不能写他的吃喝拉撒睡。大人物所做的大事件众所周知,写出来就毫无新意;如果从小处着眼,透过“小事件”更能彰显其形象的高大。原来初中教材选入一篇课文《一件珍贵的衬衫》,写周恩来总理乘坐的轿车将违规骑自行车的一个普通工人剐了一下,衬衫剐破了,后背蹭破了点皮,周总理当即指示让另一辆轿车将这个工人送往医院检查,亲自打电话询问伤情和检查情况,还买了一件崭新的的确良衬衫派人送给这个工人,从这件微乎其微的小事上,体现周总理“那平易近人的高贵品质,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色”。

  细节的运用还不能虚假失真、张冠李戴。我曾读过一些优秀的文章,也没有避免出现谬误和瑕疵,例如:“管仲通过创设国营妓院……成功地在床榻上对鲁定公实行了和平演变,逼走了不识时务的孔子”(《清帝国严打性产业》);“班固能投笔从戎出塞三千里立碑燕然山而归(《君子尚武,先人给今人的价值指引》);“叶圣陶还用‘四颗糖’教育学生”(《“最应被开除”的应是“差生标准”》);“老舍先生受不了毒打和人身侮辱投身未名湖自尽”(《赵家璧先生和我的第一篇文字》);“毛主席称赞丁玲‘不爱红装爱武装’”(《衣服:衣已服人》);“宁愿失去国土,也不能失去莎士比亚,这是英国人的共识”(《世道人心是不能量化的》)。学生作文中此类情况比比皆是,不胜枚举,有的还出现诸如“司马迁一次次遭受到宫刑的痛苦后,依然坚持创作”之类的令人啼笑皆非的句子。细节失真,就是失去真实性和客观性,就不能令人相信,也就没有说服力。

  大凡成功的文学家或写作者,无不重视素材的积累,李贺的“锦囊投诗”、陶宗仪的“积叶成章”、托尔斯泰的“百宝囊”等都成了积累素材的佳话。唯有长期的大量的积累,作文才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对于学生来说,更应懂得交流和分享,学会灵活巧妙地运用素材,“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方能达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写作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