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情感教育
【作者】 虞海宁
【机构】 广西南宁市宾阳县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文章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情感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内容,教育途径等三方面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情感教育进行了分析和探究,为培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良好的职业情感提供参考。【关键词】学前教育;职业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内心感受。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情感是指他们对即将从事的幼儿教师职业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与感受。从事任何职业的劳动者都应具有积极的职业情感,这既是工作的动力,也是职业熏陶的结果。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具备教师职业情感是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成为一名合格幼师的基本条件。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面对目前的就业压力与功利思想,培养重知识传授与技能培训,轻素质教育与人文教育,特别是忽略职业情感教育,造成他们的职业情感淡薄。本文结合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就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情感的价值取向和内容及培育途径进行探究,以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情感,为适应未来幼儿教师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情感教育的价值取向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情感,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高教育质量。
(一)取向于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身心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具有保健功能。保持良好的情绪,本身就是心理健康的标志。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利于调节新陈代谢,提高肌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促进身体健康;而不良的情绪状态则会紊乱机体的新陈代谢,降低免疫系统功能,易导致疾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巴甫洛夫认为:“愉快可以对生命的每一跳动,对于生活的每一印象易于感受,不论躯体和精神上的愉悦都如此,可以使身体发展、身体健康。”[1]职业情感还是一种教育资源,能够健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格。情感具有感染性,教师的职业情感通过表情、神态、动作或语言感染、影响学生,对他们产生移情作用。有研究表明,一个人具有天然的趋向积极情感体验而回避消极情感体验的倾向。正是由于这种先天性倾向,使教师的情感和人格魅力对学生心灵产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2]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教师的态度表情、行为举止、动作手势、语音语调,对学生均有特殊的敏感性和强烈的深刻性。教师的豁达、大度、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与职业操守,自然会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学习的楷模。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基调、情绪表达、情趣爱好等均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养成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宽容的优秀品质,为今后从事工作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产生强烈的职业憧憬,由衷地向往教师职业,强化教师职业信仰。
(二)取向于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活动是在情感的影响下进行的,情感是认知的催化剂。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知识的掌握、智能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培养,与他们的情绪体验结合在一起。好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不好的情绪,则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正如前南斯拉夫教学论专家弗·鲍良克所说:“情绪调节着学生对教学的态度和积极性。这就是:教学对他们有吸引力还是引起反感。情绪感受还决定学生在教学中是注意、集中、有兴趣、满意、积极、精神振奋,还是冷淡、消极、散漫、不满足、压抑。”[3]教师的职业情感调节着学生对教学的态度、注意力和进取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自己丰富而真诚的感情热爱学生、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能够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心情愉快时,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更容易通过感知接收信息,思想更集中,思维更活跃,自信心更强,记忆效果更佳,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情感教育的内容
(一)强化职业意识。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只有对教育职业的性质、意义、作用、价值有着深刻全面的认识,才能产生深厚的职业情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幼师职业角色的认同与理解,既是他们在校学习的动力,也是未来从事教育工作的力量源泉。教育传承人类文明,促进社会进步。教育职业是崇高、神圣的,教师工作是平凡、伟大的,生活是清贫的,精神是富有的。师生之间的心灵交流与情感沟通,学生的点滴进步,都是教师辛勤劳动的回报,职业成就感、幸福感油然而生。幼师的对象是天真活泼、感情淳朴的幼儿,他们在接受教师影响的同时也在启发教师的智慧,完善教师的人格,使之心理得到满足,产生愉悦感。
(二)培养职业情趣。当幼师师一跨入幼儿园,就必须把个人的不快和烦恼留在门外,因为在幼儿园里,他整个的人是属于幼儿的。这就是说,幼儿园工作需要幼师充满乐趣,心中装着幼儿,常教常新,而不是将教育视为单调的苦差事,更不需要用“黄金屋”或“颜如玉”作为诱因。如果幼师对幼儿教育工作缺乏热情,仅仅凭着责任心来工作,那么,面对各方面的压力就会变成一种负担,进而产生职业倦怠。其实,幼儿教育工作处处充满乐趣,关键是要有发现乐趣的智慧。陶行知早已说过:“教育乃一种快乐之事业:……愚蒙者,我得而智慧之;幼小者,我得而长大之;目视后进骎骎日上,皆我所造就者。其乐为何如耶!”[4]钱钟书认为读书、做学术研究就像馋猫贪吃美食一样,快乐无比。林语堂也从来不知道什么叫苦学,他所感受到的是“乐学”。教育成了乐趣,自然也就有了深厚的情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既然选择了幼儿教育职业,就应该以此为乐,痴心不改。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情感教育的途径
(一)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活动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育人,培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情感。教师应该按照教育规律,结合学科特点,寓职业情感教育于教学内容之中,激发热爱幼儿教师职业的情感,不断强化他们的职业意识。
1.通过教师教态培育情感。教态,是指教师的仪表、仪态和姿态,它是通过教师的表情、手势、眼神等不同变化来表情达意,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教态对学生具有教育、感染、示范的作用。好的教态是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获得美感熏陶的必要手段。第斯多惠认为:“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教态伴随着教师整个教学过程,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强大力量,从知、情、意等方面感染着学生。教师活泼开朗的性情、大方得体的姿态、文雅谦逊的谈吐,都会深深影响学生,使之对教师职业产生一种向往和崇敬,加深他们对幼儿教师职业的热爱之情。因此,教师授课应该加大情感投入,注重自己的教态,通过无声的语言来引导学生、感染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教师感情的真挚、诚恳,以人感人、以情育人。
2.通过学科内容培育情感。“教育的一个特定目的就是要培养感情方面的品质”。[5]因此,任何学科的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把职业情感教育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自觉地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情感,强化教师意识,培养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学前教育专业学科教学内容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情感的良好素材,教师要自觉地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把空洞的说教变得生动活泼,以此感化学生,增强他们对于幼儿教师职业的深刻理解,进而迸发出强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育实践活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情感的培育,不仅需要理论说教,还需要教育实践锻炼,“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实践中体验情感,积累情感,把理性认识转化为真情实感,逐步形成具有稳定倾向的行为习惯。徐特立说过 :“教书是一种很愉快的事业,你越教就会越爱自己的学生。当你看到你教出来的学生一批批走向生活,为社会作贡献时,你会多么高兴啊!”[6]愉快是实践的产物,爱也需要在实践中才能体验。所以,学校要充分利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见习、实习活动,培养他们的职业情感。在见习、实习活动之前,要制定情感培养计划,提出情感教育要求。在活动过程中,要合理引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梳理情感,让他们通过对一项项活动的热爱转变、升华为对幼儿教育工作的爱戴和社会责任,从情感上接纳幼儿教师工作,使之形成对幼儿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并将这一追求内化为持久的职业信念。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要改变传统的实习管理方法,将“放羊式”变为有组织、有领导的综合实习模式,延长实习时间,加强实习指导。实践证明,良好的职业情感是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各种形式的教育实践锻炼是培养未来教师职业情感的有效途径。
(三)课外教育活动。在加强教育实践活动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参与课外教育活动,通过内、外结合,培养职业情感。学校相关部门和单位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教育调查、模拟教育实习、访谈幼儿园教学名师、开展家教、与附近幼儿园“联姻”、支教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加强师范生与中小学教师的接触、与中小学生的交往,通过彼此了解,感知教师与学生的内心世界,体验他们丰富的情感波动,体会教师角色的喜怒哀乐与酸甜苦辣,从平凡的工作岗位中感悟教师的崇高与伟大,从而逐步树立热爱教育工作、献身教育事业的强烈情感。
参考文献:
[1]王极盛.心理与健康[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4:1.
[2]戴本博.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85.
[3](南)鲍良克.教学论[M].叶澜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86.
[4]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36.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
出版社,1996:194.
[6]龚乐进,教师职业道德[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237.